北京奥运会期间,CMMB成功试开通,之所以说开通,而不是商用,因为此时其产品根本未考虑商用。
据中广互联(www.SARFT.net)数据统计,奥运开幕之前,全国已有6家企业生产出了CMMB核心芯片,出货量共计约140万片,8个终端厂家、9个产品获得CMMB终端入网认定证书,几十家企业已经生产出了手机类、PDA、MP4、USB电视棒、车载电视等几十款CMMB接收终端,部分接收终端产品已上市销售。
9月18日,北京残奥会圆满闭幕后第二天,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召开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动会,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张海涛同志出席会议并指出,目前CMMB产业化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目前工作的关键是组建公司并进行运营。在这次会议上,总局要求CMMB运营要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全国漫游的原则,并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公司确定为CMMB全国运营的龙头企业。
10月14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刚结束,国家广电总局立即召开全国广电系统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试验情况,全面动员、部署下一阶段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建设运营工作。张海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中央、省、地市各级广电部门负责同志共计2000人参加会议。
以上内容来自汪海天的博客。可以看到,CMMB在借奥运东风取得快速发展后,又开始新一轮冒进。
在新媒体论坛上,第十六届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CMMB专题论坛现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传媒研究院张豪博士与大家分享奥运期间CMMB使用用户调查。部分结果如下:
CCTV-5奥运频道和CCTV-1综合频道成为用户奥运期间的首选频道,八成用户每天都会收看CCTV-5奥运频道,六成用户收看CCTV-1综合频道。
六个奥运城市的CMMB用户经常使用CMMB收看奥运节目。近六成用户都是“天天收看”,收看CMMB时长和收看电视时长几乎相当;另外有37.0%的用户表示“经常会看”CMMB。
平均每个用户一天收看CMMB的时长高达160分钟。约85%的用户表示其每天使用CMMB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长在1小时以上,甚至有部分活跃用户一天收看奥运的时长高达6-7小时。
根据对奥运六城市样本用户的持续监测,CMMB全天收视分布呈现出三个波峰,即早上7点至8点是第一个收视高峰,最高收视率达8.45%;第二波收视高峰出现在中午12点至1点,最高收视率达18.31%;而晚上7点至8点是第三个收视高峰,最高收视率达23.94%。
看的是电视台的既有频道,晚上7-8点有奇高的收视率,张豪博士博士还提到了多人共同看等电视媒体的特征,我的理解是这时的CMMB仍是传统电视的替代品,或者说是一个廉价、低功能的电视解决方案,与手机互联网类似,农民工是最重要的使用者。其次,才是上班途中的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到这时,市场上大量出现的CMMB终端,仍是一个免费接收装置,没有计费系统支持,也没有加密模块,更不用说收费方式和营业网点了。这对商用来说是硬伤。加密播出已经确定,已出售的终端如何解码又成为新的问题。
真正商用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适应小面积输出屏幕的内容。电信运营商基于流媒体的手机电视都以短片为主,CMMB如何定位?
2、收费模式。加入加密模块后,如果不支持点播,而只是像电视那样收月租(可按频道收取),如果没有精彩内容支持,可能山寨电视手机(可接受免费的央视等频道的手机终端)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3、网络覆盖问题。室内、地铁,电信运营商不好解决的地方,CMMB即使有频率优势,也不能完全解决。其网络建设成本也将大幅提高。
4、是否支持点播和双向互动?如果不支持,或通过电信运营商网络支持,则CMMB就是移动的小电视机。如果这样的话,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全国漫游需要多少成本?又能获得多少收益?
5、运营企业中广卫星移动广播公司是否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广电是否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