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简化移动电话拨打长途电话资费的通知》和《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 简化移动电话长途话费结构 降低部分资费水平》。这本来就是全部手机资费采取一费制,并明确了上限管制政策,是一件对国家、对消费者、对运营企业都有利的好事(分析见《全部手机资费一费制利国利民利企》),只不过来得迟了一点,不过从媒体的报告和各方舆论的评价看,负面报道远远多于正面,而其中大多包含对目前通信资费的误解。
例如:
误解1.:此次调整,造成运营商利益损失60亿。
实际只是:由于资费调整,直接造成的收入下降约这个数,这个数据并没有考虑其可能带来的收入增加因素,而且60亿,对一个小百姓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数字,对三大运营商的收入来说,比例极小,说用户减负60亿元还好,更准确的分析是,《高盛:移动电话长途单一计费影响微乎其微》,“因受影响客户占比低,营运商已确认仍分开计费客户仅占单位数,即有90%用户不受影响;移动电话长途电话分钟比重偏低,年初至今仅占约6%-7%;以及每分钟收费局部受影响,仅本地/漫游获豁免。”
误解2:更应直接取消固网座机费。
实际,手机也没有取消座机费,而是通过“必选套餐”或“最低消费”实现了被叫免费且无月租,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固网在试点“最低消费”或加入套餐,取消固网月租。原因很简单,运营商为您提供了服务,至少应该有一点保障,由于通信有主叫、被叫之别,被叫免费下,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保证主叫的最低收益。
误解3:漫游情况下,拨打了漫游地的号码也会产生本地通话费,当然也有漫游通话费。
实际,在去年的,按漫游费改革后,国内漫游通话费也已经是一费制了,就是,在漫游地,主叫上限0.6元每分钟,被叫上限0.4元每分钟,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因此,漫游情况下并不产生本地通话费,国际漫游时,也是运营商根据国内合作伙伴结算制定的一费制。国内漫游时拨打国际长途,收取“漫游主叫+国际漫游费”,是去年漫游费改革的遗留问题。
误解4:漫游时通话成本为零。
本地主叫通话有成本,漫游时通话当然也有成本,而且主叫会略高于本地主叫通话。
误解5:接听电话成本为零。
运营商提供了服务,肯定会产生成本,不过这个成本可能由主叫方承担后通过结算转移,也可能直接由被叫方支付。
误解6:政府要考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资费全部降下来。
通过最近两次资费调整,目前绝大多数电信资费已经都改为自由定价或上限管制,因此,资费下降的主体是运营商,而不是政府,如果我们希望资费更低,那就应该希望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一些。
误解7:3G手机在国内打电话是不分长途、漫游和本地的,实行的是统一收费的标准。
这只是联通的3G资费政策,而目前联通3G资费最低档次也近百元。
误解8:手机打IP长途资费暂不调整。
实际无论手机,还是固话,拨打IP长途都包含“IP资费”和“本地资费”两部分资费。IP资费是自由定价,本地资费已都改为上限管制,与此次调整无关。
误解9:政府指导运营商不要打价格战。
政府是否与这样的想法,与这个文件并没有任何关系。这个资费调整的目的,还是,推动电信资费简单明了,并给予运营商更多的定价自主权。
至少标题的作者,没有看清楚政府的文件。
误解11:固定电话能实行单向收费,手机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凭什么主叫收了费,接听还得重复收费?
固定电话还收月租呢,与应该取消。似乎成了一个循环,当然,对消费者来说,最好所有资费都无月租、单向收费,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运营商只是一个商家,不可能只奉献不索取。
误解12:明年手机打长途电话每分钟省4毛钱,每分钟至少节省2角5,用户每分钟省4毛到6毛,
现在许多手机用户打长途电话,费用已经不到每分钟4毛钱,也有部分低于“每分钟2角5”。此次修改的只是上限和计费模式。
误解13:从明年元旦起 手机打国内长途取消漫游费
这标题,晕倒了。
误解还很多,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希望有关管理者考虑:
通信资费什么时候才能不被误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