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第一财经日报》摘登了即将公布的《富士康调研总报告》的部分内容。按媒体报道,该报告由内地及港台20所高校60多名师生共同完成。据了解,参加这份报告调研和撰写的师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20所高校。主持这项调研的人员包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潘毅等人。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获得有效问卷1736份,涉及富士康位于深圳、南京、昆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汉等9市的12个厂区。“有14名调查团成员进入了富士康,亲身经历数十天的打工生活。”(卢晖临)

  相关内容参见:

  “代工帝国”还有多少秘密? 10月08日

  调研报告:富士康存在五大违法违规行为 10月08日

  那些“零件”们的青春 10月08日

  我不知道是记者发挥的原因,还是报告制作者本来就是这样写的,仅从《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严肃的调查报告,更像是小说体的《富士康批判》。仅从报道中就可以找出多处明显的漏洞(或调查缺陷)。

  试举几例:

  1. 调查人员构成:内地及港台20所高校60多名师生。

  点评:至少从构成上,没发现一个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更不用说,对流水线生产管理和运作了解的。

  2. 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获得有效问卷1736份,涉及富士康位于深圳、南京、昆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汉等9市的12个厂区。“有14名调查团成员进入了富士康,亲身经历数十天的打工生活。”

  点评:表面看问卷、访谈、实践相结合,但基于以上的人员构成,很难从一个公正的独立第三方角度,进行调查。

  3. 关于“滥用学生劳动力”:

  (1)实习“合同期限:2年”表述明显有问题。根据“大多数的暑期学生工是实习2个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6~7个月,少数为1年,时间最长的学生工签订的合同期限为2年。”,实际时间最长的合同期限2年数量极少,更应该追究学校和学生方面的问题。

  (2)“工种:随机分配”,“绝大多数都被电脑随机地分在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流水线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富士康几十万员工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岗位。总不可能安排到总经理岗位实习吧?

  (3)待遇:与正式普工一样。“富士康的学生工除了身份与正式工人不一样,在签订劳动合同与购买社会保险方面没有享有正式工人的待遇以外,工作时长、工资和加班费、从事的工种、劳动环境等与正式普工完全一样。”,这正好说明富士康不是在“滥用”。

  据此,这些内容就让人觉得奇怪了:“富士康利用无需跟学生工签正式劳动合同、无需为他们缴纳社保的法律漏洞,大规模使用学生工作为廉价劳动力。”报告称,富士康甚至强迫学生工超时加班,强制未成年工加夜班。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在出现工伤时,学生工陷入企业、学校、政府“三不管”的困境中。

  (4)绝大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加班2小时,一天工作10小时,还有超时加班的情况,违反教育部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安排学生加班”,这可能是被定性为“滥用”的重要原因。

  点评:富士康没能力提供那么多实习岗,其能够提供的仅是电子装配生产线上的普通劳动岗位。且与在校学生不能签署正式合同。更需要反思的应该是学校、教育部,而不是富士康。

  4. “门禁制度:工厂像监狱”,如果报告撰写者去过铜厂、铝厂、金矿,就知道,这是企业正常的管理措施。富士康做得可能是更精细,以致于引起较强烈的反感了。

  5. 《那些“零件”们的青春》,举了四个例子,至少第一、三个是流水线上的常态。

  6. 《调研报告:富士康存在五大违法违规行为》中五大违法违规行为,除了违反《实习见习条例》外,其他条违法行为在沿海企业中都非常普遍。而文中,数据欠准确,例子叙述模糊,说服力受限。

  这些暴露了目前国内学院派课题方式研究项目的弊端:

  1. 教授(或其他主持者、负责人)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明显的距离偏差;

  2. 关于企业工作相关的调查,由于此前学生大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更多是偏于理想的状态考虑,因此肯定会有明显落差,这很难在报告中避免(实际大学生就业时面临同样的问题,例如近期某人才网站做的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

  3. 由学生主要具体实施完成的调查,由于学生自身素质所限,很难保证做到公开公正的第三方调查。也很难辨别调查结果的误差来源,从而对调查结果做进一步挖掘。

  4. 国内有法不依现象非常普遍,这既包括企业的原因,也包括社会的原因和法律法规条款中的问题,学院派更乐于基于法律法规去分析,而不是更为理性。

  5. 院校承担课题制项目方式,由于经费少,大多仅由教授及其学生完成,很难将项目做得足够深入。

  当然,瑕不掩瑜,《富士康调研总报告》做了大量的一手调研工作,甚至有14位调查员曾亲自到一线工作(有点像记者的暗访),从法律法规、个人感受方面都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或分析线索。

  应该看到的是,这些并不是富士康一家的问题,富士康只不过作为世界代工企业的标杆,把很多事做到了极致。最需要反思的并不是富士康,而是政府发展规划、法律法规、教育、科研、宣传等部门或机构,它们不应该为短期利益所诱惑,应该看得更长远一点,更积极地推动产业转型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

  调查主要负责人卢晖临教授说得好,“我们深深知道,富士康这个将代工行业做到极致的‘超级世界工厂’,只不过是中国众多代工厂中的代表,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我们调查的目的不止于揭露富士康的违法行为或是富士康‘集中营’式的管理模式,而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反思这种以牺牲劳动者基本尊严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改变、这样的世界工厂模式不终结,悲剧必将重演。”

  另:看到一个雷人的评论,欢迎围观:《高校调研报告能否解决富士康用工顽疾?》

  


上一篇: “斗士”方舟子需增加点对“敌”斗争策略
下一篇:2010,到通信展看什么(供通信产业报专稿)

5条评论

  1. 这中报告一开始咎由自取既定立场。

  2. 老对手了,保护费没收到一直耿耿于怀。

  3. 去你妈的,没在富士康干过你根本不知道工人的心理被扭曲到什么样了,世界500强就可以财大气粗,为富不仁吗?感觉你更像富士康的走狗

  4. 你去问问富士康的员工,这份报告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敢怒不敢言,他们是一群时刻被训话和麻木的工人

  5. 杀了郭台铭,为中国60万个人,300-500万人的幸福指数儿努力!郭台铭就是个垃圾人渣,挣钱不知道回报弱势群里,台湾那些傻逼协理几万一月工资,大陆骗那么多年轻大学生现身青春,每月才150美元,那么辛苦,郭一年挣530亿美元,挣钱给他郭家子生买棺材,我相信为富不仁的会死的好难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