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中国竞争情报十大误区之四)

有人说,竞争情报就应该收集真情报,而不应该去管那些假信息,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辨别真伪。其实,这些假信息中同样包含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在国内做竞争情报的人都清楚,国内流传的信息中绝大多数是假的,或者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或者是以讹传讹的,或者是有人故意造假,或者是传播的人不了解情况理解有误的,或者是网络媒体萝卜快了不洗泥,或者是普通网民发消息只为一时气愤,也有名人成了微博虚假新闻转发的中转站和爆发点。

排除这些传播中造成的信息失真不谈,信息发布者和情报搜集者没有统一口径也是情报变“假”的一个重要原因。竞争情报工作者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最想知道企业的一个指标,而企业更愿意公布另外一个指标,例如,华为在公布财报前,都只公布合同销售额,而大家更关心的是其实际的销售额。这两个数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再例如,三大运营商每个月20日左右公布截止上月底的用户数变化情况,用户数该是准确的了吧?可事实上,三大运营商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口径,因此,中国电信从原联通手里购买了CDMA网络,用户数巨减三分之一,过去两年中,移动、联通也都在某个月出现用户数明显的异常变动,这其实都是内部口径的调整。

那么这些假情报就没有价值了吗?其实不然,这些假情报和真信息一样,同样蕴含着大量有用的信息。

例如,运营商的用户数统计口径会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这时,年/月环比增加率,就能很好地反映增长情况,三大运营商环比变化率都确定了,新增用户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比例也就基本确定了。年/月环比增加率、市场份额变化百分点,很好地反映了运营商之间竞争格局的微调。而运营商统计口径调整的价值就更大,其中包含着运营商战略的调整,也为研究调整前后数据分别是什么口径提供了基础。

我曾经有过一个实例,某专业情报公司为某国际巨头提供情报,一些数据明显不符合规律,在做说明时,又拿了几个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做解释,个别理由对数据的影响甚至与按正常规律完全相反,可合同还能够继续。不要以为该巨头相关责任人不明白,该巨头控制了产业链某环节,其本身就可对数据有一个全面的,基本准确的把握,需要做的只是考虑时间差及流通损失。不过该巨头仍一直坚持为这样的报告付费,一是成本很低(一般说来,信息越精确,获取成本越高,价值越高),二是通过此情况可以得到每月一次,第三方对行业发展的看法。这些看法,只要一年中某个时候有一点点价值,这个情报购买就非常值了。

再例如,知道了华为的合同销售额,如果了解华为的发展势头和主要的签约合同(大多有公开报告,只是在时间上略迟),基本可以推算出华为的实际销售额,误差可控制在非常小的比例内。

再例如,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指标时,很多指标并不是指每月的实际数,而是本年截至X月累计,由于包含了前几个月的因素,因此,这一指标明显弱化了第X月的变化情况,其实由于这个指标是每个月都公布的,完全可以通过两个月的公布的数据,推算出第X月的实际变化情况。

再例如,您想进入某个领域,或增进对某个领域的理解,这时肯定有很多介绍这个领域的文章、专家观点、研究报告等,虽然其中大多与您所需的口径不完全相同,即使有一两篇就是写您所需领域的内容又非常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全面理解和吸收,您就可对这个领域有一个非常全面的深入了解,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了半个“专家”,此时,您对该行业的了解已经超过了八成您阅读文章的作者。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不少。

那么,如何从假信息发现真情报呢?这说起来很复杂,简单说,就是竞争情报工作者,要具备以下条件:1财务、会计、统计、管理知识;2熟悉所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3有信息敏感性,能第一时间发现弱信号;4善于总结规律,且能在积累过程中不断验证调整规律。


上一篇: 就数目字和字母那点事说几句
下一篇:腾讯为何总被误解,马化腾应向包冉请教

评论

Good.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