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现了方舟子被袭案,我开始关注方舟子和肖传国的恩怨,关注归关注,我可能闲功夫去搜集证据判断他们谁对谁错。方舟子被袭案,应该很简单,交给警方判就可以了,当然,出来的结果让双方都满意很难。但我同样不能由于一方不满意,我就说什么,因为我没有警方那么多证据,而且我不是律师,没时间对与此相关的法律条款做深入的研究,如果我有时间研究法律的话,我更愿意研究垄断、专利、假冒伪劣、电信、互联网相关的法律制度。
与方舟子被袭案相比,方舟子和肖传国关于“国际领先”、“国际先进”的“肖氏反射弧”真假之争,判定起来要难得多。因为“肖氏反射弧”对肖传国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意(至少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而证明“肖氏反射弧”为假,也是方舟子的生意,可能方舟子自己也不这么认为,但类似打假,对于其个人影响力提升明显大有好处,这也明显提升了其书和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效益。正因为双方都重要,而且对一方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出现了“狗急跳墙”的现象,实际也在情理之中。
显然方舟子和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真假之争单靠其二人论证不会有结果。那么看看第三方的吧。
1.专家,大不过院士了吧?
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之所以能一举成名,关键在于两次专家鉴定会。一次是在1999年,这次鉴定的阵容堪称豪华,共有七名院士参加,而2004年的又一次鉴定同样阵容强大,8名专家当中,只有一人不是院士。(来源:《新京报》《“肖氏反射弧”何以国际领先?》)
正是这些院士们给出了“肖氏反射弧”“国际领先”“国际先进”等评价。至少是肖传国利用了(或曲解了)院士们的评价,而院士们没有一个出来反驳。
2. 主管机构,权威不过如此吧?
今年10月卫生部对“肖氏反射弧”那场严谨的学术鉴定就是一个明证,按照那次鉴定的一点意见,“肖氏反射弧”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不完整的。(来源:同上)
从1999年到2010年,超过10年,在肖传国已经由于从文斗变武斗,都被抓起来了,行业主管部门终于出来了严谨的学术鉴定。
这让人有理由怀疑,如果肖传国没被抓,行业主管部门会不会出来鉴定,如果鉴定的话,鉴定结果又会是如何的?参照一下,安阳曹操墓真假之争,引渤入疆工程,相信您就可以得出结论。
专家如何变成了“砖家”,专家不是用来出主意的,而是用来证明结论的,证明得好,就承认你是专家,如果证明得不好,专业权威学术会议就不给你机会!
北京某高校,推荐的院士候选名单连续被评委们(来自已有院士)投票淘汰,因此多年一直零院士,后其所在部委,调入一院士担任校长,此后再有院士增选,都不在落空,即使是原来被淘汰,此后也没有新的突出成就者,也可入选。为什么这样?原来“朝内无人”,现在“朝内有人”了。另,某领域的院士基本来自某几个院校,其他院校的增援院士提名,也大多被评委们拒绝,据说是因为有太多的自己人需要“照顾”了。
在这样的制度下,“砖家”肯定比专家更“吃得开”,更有人缘,其观点得到了大大的发扬光大,而真正的专家的观点却很难被接受。
最近看某权威媒体新闻报道,顿不顿就XXX名专家赶赴现场,YY名专家一致认为,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砖家”——上下左右大家都差不多,统一行动,共同进退,先有结论,再找证据,大家平安无事,而稍有出头就会被“敲回去”。
有人说,这种局面很难改了,我并不这么认为。做法其实很简单,例如如果明确“肖氏反射弧”确实存在问题,不符合“国际领先”、“国际先进”的评论,甚至本身的科学性都存在明显的缺陷,那么终身停止那些不负责任院士“评议”的权力(注:“评议”能力差,不代表其自身没有研究能力,如果确有成绩,院士资格可保留),以后凡有类似情况发生,都采取类似的处理办法,并将处罚意见公开。
不信,你就在自己单位里试试?看能否明显打破派别林立格局,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