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看了最新一期《人民邮电报》的评论文章《既要吃肉还要骂娘,为何?——透析我国电信资费屡遭诟病之怪现象》,我有点吃惊。下半年某月开始,《人民邮电报》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央视报道发改委调查电信联通宽带垄断后,《人民邮电报》的强势反击,可以理解为此前评论酝酿到了一个阶段积累,以及长期言论压抑下的爆发。虽然有此背景,但该反击 “过于“血腥”,有点失权威媒体的“风度”。重要的是“捅”了,现在回头看,一旦那层窗户纸捅破了,对各方都是一个解脱。”(参见《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之后》)。这也暴露了通信媒体向大众传播方面的差距。 “《人民邮电报》偏激不利于阐明专业观点,观点如何能被传统媒体接受并传播仍需要技巧( 这是三大运营商都缺乏的)”(参见《人民邮电报反驳CCTV的意义》)。但不论如何,《人民邮电报》有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有了读者,包括同意它的,也包括反对它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评论,与草根写博客、发微博不同,有它自身的特点,需要考虑何时以怎么的语气发出什么样的观点,时间的选择很重要。例如此篇《既要吃肉还要骂娘,为何?——透析我国电信资费屡遭诟病之怪现象》,相信媒体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并没有真正把观点传播出去,而是被认为是一个辩解,结果负面的评论远比正面的多。如果不是时近年末,大众媒体、“评论家”们再掀起一波强烈的抨击也很有可能。

运营商、通信媒体与大众媒体、消费者,多年来一直好像都在铁轨上向前走,你是那根钢轨,我是这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大多时候不说话,而出来说话的或专业能力不够,或缺乏传播技巧,或兼而有之,不像是去解决问题,有时更像是去“火上浇油”,而烧的是自己。

例如,这篇《怪现象》,并不适合目前发出,标题更缺乏品位,以致网络媒体转载大多用了《人民邮电报:电信资费一降再降为何还是不满》作为标题,这样一改,文章的力量剧减,但质疑之声并不会减。

传播是门大学问,这里就不展开了,就简单回答一下“电信资费一降再降为何还是不满”这个问题吧。事实上,此问题,我近几年一直在和运营商、行业媒体、专业记者沟通,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从博客、论坛到微博。

电信资费一降再降为何还是不满,原因:

1、通信资费本身的复杂性。电只走字,按字算就可以了;电话从一开始就有初装费、月租费、本地话费、国内长途、国际长途等不同资费,有了数据业务后更为复杂。

2、多样化套餐丰富了用户的选择,也增加了用户理解的难度。

3、历史沉淀套餐太多,优化不及时,甚至长期不优化。

4、运营商“政府部门”化一直未能从深层次改变,部门之间配合不流畅。

5、制定套餐或宣传时,未能从用户理解能力上考虑,更多是将产品推向用户。

6、资费结构不合理,不论是出于政府原因,还是企业原因,消费者更多看到不满意的地方。

7、运营商自身计费、服务有问题,未能及时诊断,并给消费者、媒体及时回复和必要的补偿。

8、运营商对用户、媒体推介不够,尤其是对媒体或用户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回复。

9、通信圈专家、媒体未尽宣传普及职责,甚至胡乱解释,上岗上线。

10、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不能与时俱进,促进行业科学发展。

11、不合理将降资费与满意度直接挂钩,认为降资费,就应该更满意。

12、只从上面11条中挑不同意的反驳,而不是虚心接受同意的部分。


上一篇: 团购模式“水土不服” 资金链断裂风险蔓延
下一篇:2012,请给予B2C电商更多理解和支持

1条评论

  1. 不停的说下降,但是从来没有少收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