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WE大会于11月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WE大会邀请到众多重磅嘉宾(见题图),大会主题是“Nothing but theFuture”,12位来自未来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技术宅排队告诉你关乎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科技、以及外太空旅行探索的多领域创新。

大会专题:http://tech.qq.com/zt2014/2014we/

学习视频地址:http://daxue.qq.com/content/list/cat_id/220

虽然各个专家角度不同,说的内容更是从智能计算、脑机借口到基因科技(医疗)、智能建筑,到外太空旅行、月球探秘等,但都离不开互联、离不开计算,离不开互联网、通信、IT技术变革对各个领域技术工具,思维模式的推动。

部分精彩演讲内容(顺序不按大会出场顺序):

腾讯公司首席探索官(CXO)DavidWallerstein:无论未来如何,所有的技术发展都需要为改进人类的生活而服务。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中国企业要完成的不仅是资本积累,还可以为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

IBM全球副总裁王阳:美国国家实验室里的超级计算机,用来模拟人类大脑,事实上还是比人脑慢1500倍,所以科技离人脑还相差很大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每天产生大量数据,如果让机器进行学习,也不能完全达到。神经元芯片,也叫大脑芯片或人脑芯片,可模仿人的思考,有了这样的芯片之后,可以把它植入到很多设备当中。

Sociometric Solutions公司首席执行官Ben Waber:在公司重新进行架构以及并购的问题上,BenWaber认为大数据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不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来并购的资金就像天天扔进垃圾桶一样,是一件很浪费的事情。一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日常工作中具体的数据,比如根据声调、语速可以分析出你的紧张程度,以及在交流过程中的互动情况,从而得出你的工作表现如何。

哈佛大学数学与生物学教授MartinNowak:智能生命体的稳定需要和未来合作。不仅要同邻居、朋友、同事合作,也要挽救地球,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必须考虑到子孙后代,这需要“和我们的子孙万代去合作来挽救我们的星球”,因此需要和未来合作。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DanielLeithinger: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东西都十分无趣,所有的功能都在一个平面里,人们拿着手机,就像一个残疾人一样,身体的其他部位根本得不到满足。未来的互动,必须是全方位的互动。inFORM技术从物理层面改变渲染3D内容,通过屏幕就可以移动真实世界的物体。

Lumenous Co.联合创始人兼CEO RajinderSodhi:人们用计算机交流、分享,花大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是在看平板电脑。虚拟家庭、虚拟的商店、或是虚拟的宠物,这些都来自屏幕。无论是触屏、手势还是虚拟现实都存在许多问题,空气触觉交互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各种问题。

日本生物感知专家Tomonori:Neurowear公司基于为人类提供更多沟通方式的目的,利用生物感知技术,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比如情绪感知头箍necomini、音乐播放器Mico、自动摄影感应器neurocam以及物体感应装备mononome。

脑机接口专家JoseCarmena:脑机接口技术简言之就是用机器来连接大脑,通过设备读取到的大脑信息来控制机器。脑机接口是一项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技术,为了帮助有障碍人士,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到这一领域。

Moon Express公司首席执行官BobRichards:人类应该把它看作是地球上的第八个大洲,它有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且月球有水,这意味着人类能在月球上面进行重新的能源建设了。MoonExpress公司开发了一个机器人,计划两年之后进行登月探测,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登月探测并不是由政府来资助,这意味着MoonExpress在从事一个低成本太空探索的研究,这将未来更多地探索太空提供可能。

World View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nePoynter:乘客只需花费75000美元就可以搭乘航天舱,在距离地球30公里的太空边缘遨游。它所提供的技术与其他商业太空旅行所采用的火箭运载技术有所不同,使用的是热气球。乘客不需要经历过多培训,也无需穿航天服,只要坐在舒适的太空舱中,就能欣赏到太空和地球的美景。

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人的生命本身可以看成是数字化的,因为在基因里蕴含着很多信息,一旦掌握了信息的规律,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创新智能建筑研究专家苏运升:智能建筑,首先要结构安全,第二要可持续性,其次是信息安全,最后是智慧生活。前面两个是讲物质世界,后面是讲虚拟信息的。针对智能建筑的推广问题,苏运升提出需要经过四个步骤:首先是社会,第二是技术,其次是资本,最后是政策。通过智能建筑的普及,推动整个城市的变化。


上一篇: 营改增对通信业影响初略分析
下一篇:互联网化“小米”

评论

Good.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