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湖北破了一个删帖大案,网络删帖再次成了焦点,今天,某媒体又将删帖和舆情管理、舆情监控连到了一起。曝出了舆情应对的一系列手段:

1、删帖,正规的是发现别人造谣后,拿着证据通知网站删帖,这条路经常不通畅,所以要找人,托关系,因此出现了一种生意,甚至曾曝出有网警已以帮人删帖的方式获利。

2、压帖,就是想办法让负面的内容沉下去,让更少的人看见。

3、掩盖,就是编造事实,让外界认为自己做得对,有理有据。

4、焦点转移,就是找个一个新的、更刺激的事件,让它爆发,从而让原来的帖子自己冷下去。

5、网评战斗,有水军,有五毛,有各种背景的网评员,跟对方斗,证明对方是错的,不仅可以斗观点,而且可以查对方历史,找劣迹,让外界怀疑对方,以致质疑对方内容的可信度。

6、抛出替罪羊,典型的表现是,舆情出现后,马上处理,不经过调查,没有走流程,就出台处罚意见,舆情当事人直接撤职(而不是停职接受调查),舆情过后,是不是异地任职就难说了。

其实,这六条,在一些舆情分析机构的培训中经常出现。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应对,而且效果越来越差。删帖压帖,可以再发,掩盖很可能是用一个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问题。焦点转移走了,随时可能再转回来,网评战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出现“次生”舆情。替罪羊会有一点点效果,不过对官员处理的声响大,实质内容少,已经出现多起由于未真正处罚或异地任职而带来的“衍生”舆情。

真正的舆情应对不应该是回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快速、透明、公开、公正,不要等到舆情放大。

  • 有问题承认,越早承认越有利。错就是错,对了也不要认错,该公开的信息公开。
  • 该澄清就澄清。
  • 透明处理流程很重要。
  • 如果是小错,甚至不是错,借此做个宣传是不错的选择,这一点,小米、360、阿里巴巴都做得很好。

上一篇: 关于通信服务市场垄断的基本判断
下一篇:运营商提速降费新政为什么被调查用户感受不明显

评论

Good.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