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会(2005中国移动终端产业发展论坛)期间,采访同样两个专家,却出来截然不同的结论。为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明确表示尚未考虑国产手机退出机制
http://tech.sina.com.cn/t/2005-11-05/1433757818.shtml
第一财经日报:信产部酝酿手机退出制 未来三年将淘汰20家
http://tech.sina.com.cn/t/2005-11-04/0203756442.shtml
观点:
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
第一财经日报:
“现在这项计划正在酝酿中,估计这一退出机制真正启动要到明年。今年信产部的重点是打击‘黑手机’。”
“手机市场如果完全靠市场优胜劣汰,时间就太晚了,将会形成很多资源的浪费。”陈金桥说。形成有进有退的局面“退出机制并不是回归到对手机市场企业数量的控制,数量控制是我们竭力要避免的。”陈金桥坦言,“手机企业退出机制确实是手机核准制之后考虑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对记者表示,针对目前国产手机竞争混乱、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产业研究机构一直在酝酿调整,但具体的调整政策并未达成定论,此前报道称“信产部酝酿手机退出机制,手机厂商库存严重将可能吊销牌照”的报道是不准确的。
陈金桥告诉记者,目前一款国产手机每一个批次的生产数量只有十几万部,达到几十万部的很少,达到上百万部的几乎就没有了,对研发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的情况是,众多现有企业面临严重竞争格局,但排队申请手机牌照的企业依然很多。”陈金桥表示,在拥有合理的“进入机制”后,也必须有合理的“退出机制”。
陈金桥称,目前国产手机厂商在退出时往往面临双重困境:一种是国家想让其退出但企业自身对市场认识不清,不愿意退出,势必会有一些非理性竞争行为,造成不公平竞争;另一种是企业自己想退出,但又退不出去,因为没有相应的后续机制,例如已经销售出去的手机的保障维修问题由谁来解决,该手机品牌的后续服务具体由谁承接等。
“企业要做该做的事情,但企业同样有很多事情做不了。”陈金桥表示,所以国家应该形成一个基本的退出机制,具体例如库存达到多少,研发低于一个什么规模,销量少于多少,退出之后的后续承接等等设立一个标准,在此基础上让企业有所选择。陈金桥警告,无序混乱的局面只会导致消费者不相信国产厂商,最终导致民族企业全部淘汰出局。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陈育平
第一财经日报:陈育平则告诉记者,从趋势上来看,手机市场未来将有20%~30%的企业会退出。目前65家手机生产厂商是不健康的,退出机制的推出和市场对企业的调控将使未来几年中国手机生产企业逐步减少。
21世纪经济报道:自从实行核准制后,手机市场一直实行的是“淘汰制”:一是企业自身的生产量、销售渠道无法支撑被淘汰出局;二是靠信产部建议性的管理手段,信产部针对一些产能和销量都做得很差的企业,提出建议劝其退出,“绝对没有硬性规定其退出,主要还是靠市场调节”。
文中不是引用专家的原话,就是“告诉记者”、“对记者表示”,总之,都应该是专家真实意图的表达,但却有如此大的差别。是记者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专家出尔反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