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月19日《漫游资费调整可能大面积延迟》中写道“由于决策突然、需技术改造、用户数量大、套餐种类多等原因,预料 3月1日将很难全面实施”。今天看了中国移动负责计费的朋友宁宇写的《漫游资费方案(三)》以及《新闻晚报》文章《 下调国内漫游费可能推迟执行》。现在已经是2月25日下午,由于2月仅剩下四天,而还没有看到运营商任何关于漫游费调整的宣传资料,基本可以认定,3月1日前漫游费新上限方案实施已基本无望。当然在有关部委的最终截止期5月1日前开始实施,相信在移动联通员工的努力下,没有任何问题。
继续感谢各地移动联通的相关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希望各地能尽快按新方案实施。
反问一下:如果移动联通各省几乎都表示无法按期实施,“确因技术原因不能按期执行的”,而要求有关部门批准“后延执行时间”,有关部门在完成大量批准工作后,是否应该想想流程上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
附录:对话:电信资费应定期调整
万方咨询研究总监 付亮
《通信世界》周刊 庞有为
时间:2008年2月19日
地点:北京
3月1日起,主叫6角被叫4角的漫游费新方案将正式执行。新方案不再区分后付费和预付费用户,简化了漫游资费结构,合并了国内漫游通话费和漫游状态下的国内长途通话费,使消费者更明了地知道自己打电话到底花了多少钱。
经过测算,漫游费新方案平均降幅为63%。然而,手机漫游费大幅度下降却并没有迎来消费者的喝彩,质疑的声音仍然不断。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表示,此次手机漫游费听证会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思考,建立定期的电信资费调整机制或许是最佳选择。
新方案带来新问题
《通信世界》:漫游费新方案马上就要实施了,新方案与现行的收费标准相比优惠幅度有多大?
付亮:新方案的主被叫最高降幅为71%,最低降幅为0%。按照现行的收费标准,漫游长途通话主被叫预付费用户1.5元/分钟,后付费用户1.3元/分钟;本地通话主被叫预付费用户0.8元/分钟、后付费用户0.6元/分钟。新方案将主叫上限标准统一降为0.6元/分钟,降低幅度降低幅度分别为60%、54%、25%和0%;新方案将被叫上限统一降为0.4元/分钟,降低幅度分别为73%、69%、50%和33%,漫游到外地的手机用户接听电话资费下降最多。
《通信世界》:现在,漫游费越来越虚拟化了,很多消费者已经不关心漫游费只关心套餐了,漫游费新方案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吗?
付亮:新方案设置的上限对所有的套餐都有约束力。所有套餐必须在这个资费水平以下,如果高于这个资费水平,就得往下调,使用套餐的用户也是新方案的受益者。新方案的实施会促使运营商调整一系列的套餐,消费者也可以在新的套餐方案中选择其认为最合理的那种。
《通信世界》:漫游费新方案还有什么问题吗?
付亮:对新方案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一种不合理的情况:漫游地当地用户的资费竟然要高于漫游资费。
比如,上海神州行用户到北京出差,按照新方案,其主叫全国各地电话资费一律为0.6元/分钟。而北京神州行用户在本地打长途的费用却不止0.6元/分钟,其费用包括每分钟0.6元的主叫费用和每6秒0.07元的长途通话费,即使打IP电话长途通话费只有0.1元/分钟,其主叫资费也要高于上海漫游用户。
由于本地呼叫有本地、长途之分,因此漫游状态下应该将这两种情况加以区分。当然,手机用户也可以使用固定IP电话以规避不合理情况的出现。
专家不能代表权威机构的解释
《通信世界》:您觉得新的漫游费方案主要降的是什么费用?是手机漫游费还是漫游通话费?
付亮:这是手机漫游费听证会比较遗憾的地方。最初是要取消现行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高出本地通话标准资费的每分钟0.2元,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下调的资费远不止这0.2元,漫游过程中的本地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也应在下调范围之列。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打包的方案,将整体资费下调。实际上,相关的几个资费都不合理。正如一些电信资费专业人士说的那样,调整漫游费揭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资费问题陆续暴露出来了。
《通信世界》:手机漫游费听证会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付亮:此次降价听证会,手机漫游费的成本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由于运营商相关业务的成本涉及面广,核算比较复杂,有关部门也没有适时地向消费者说明,使“漫游通话成本是零”这样的明显不合理报道成为主流,在某种程度商造成了消费者的误解。
有关部门应该尽早辟谣,即使不能说明相关业务的实际成本金额,能说明成本构成也好。专家以个人名义出面解释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其并不能代表有关部门的权威性解释。事实上也证明了,专家越解释,不理解的分析越多。
建立定期调价机制取代听证会
《通信世界》:电信资费下调的听证会还会有吗?有没有其他方式让消费者及时地享受到电信资费下调所带来的实惠?
付亮:可能会有,但是我建议有关部门建立一个价格调整机制,定期对电信资费进行调整,该机制可借鉴运营商间互联网流量费用结算办法。
过高的互联网结算价,对整个电信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竞争的形成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最终受影响的是用户的利益。因此,有关部委定期调整结算价不仅保证了电信业公平、合理、有效的竞争,也促进了行业发展,保护了用户利益。
价格下降听证虽然降价幅度挺大,但总体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类似的上限下调,还是定期地不断调整为好,这与各地的最低工资类似。
《通信世界》:在目前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下,怎样才能建立长效的电信资费调整机制?
付亮:双寡头垄断是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典型特征。移动和联通既可以在广东大打价格战,将资费降到比固定运营商还低;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维持价格平衡,谁也不降价,保持高资费。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竞争格局,运营商大多数时候没有主动降价的动力。
而在国外,由于电信市场竞争激烈,使得领先的运营商也不能维持特别高的资费价格。否则,竞争者就会形成冲击,把资费价格迅速拉下来。因此,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应该是电信重组和今后监管的一个方向。
如果我国电信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的格局,我们就会发现电信资费的监管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运营商要进行竞争的话,资费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武器,而运营商有了主动降低资费的动力,资费的调整也就比现在容易得多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