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献爱心方式有多重选择
另题:新媒体时代企业需快做、会说
抗震救灾捐助体现企业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应尽义务。既然是捐助,捐1亿元是爱心(象荣程钢铁、日照钢铁、中海油等),捐1元也是爱心;在央视赈灾晚会直播镜头前捐是爱心,悄悄送到中国红十字协会也是爱心,匿名邮寄给相关机构还是;捐现金是爱心,捐急需物资同样也是爱心(华为、中兴除现金外的设备捐助价值也已经上亿元);在震后积极参与救死扶伤、捐钱捐物、加班加点赶制救灾物质都是爱的奉献,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也是爱心的体现,支持灾区人民“雄起”则是更为深度的爱;中国企业、公民的做法是出于爱心,外国政府、企业援助中国抗震救灾更是(反之,中国企业、公民援助东南亚海啸也是)。爱很难衡量,更难对比或相互攀比,歌曲《爱的奉献》中有这么一句,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如果捐助方式、方法得当,还可提升企业形象。不仅对企业是这样,对企业家、对其他名人来说也一样。不幸多家企业和多位名人由于未掌握以WEB2.O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特征而显得异常被动。阿里巴巴集团之灵魂人物马云被传只捐1元,著名房地产企业万科首次捐2百万,网游企业盛大首次捐1百万,中国移动集团捐1500万,都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尤其是新媒体和网民谴责声不断高涨。
与传统媒体报道需要多次审核且传播面又受到种种限制不同,新媒体时代,普通网民皆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因此也更易传播不完整信息,传播内容也更容易附加个人情绪而不断改变,互联网这一传播工具引入后,可以实现零成本高速传播,最快可迅即传遍全球。这对企业传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企业需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宣传渠道,行动要快,越早越好,公布时间也及时,这样有利于引导舆论报道方向,由于互联网特性,如决策审批流程有问题,还可分步实施,宣传内容则要能根据网民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写得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否则可能就需要经常去危机公关了。
跳出企业看,路透社专栏文章《天灾当头,不要人为制造敌人》说得好,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尽快共度难关。我们网民也需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不要低估我们企业和名人的社会责任感,不应盲目打击,而应该给予更多鼓励,不断树立企业学习的标杆,这样它们就会用愈来愈多的、持续不断的爱心回报社会。
抗灾一线还余震不断,灾后重建更需要大量资源支持,我们一起携手度过难关,好吗?
附:文中涉及部分企业截止目前捐助情况不完全统计(相信实际付出得会更多):
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及员工已捐款近600万元,马云个人捐款100万,另公司设立灾后重建基金2,500万元,通过阿里巴巴集团平台募集了1,650万元。
万科在捐款200万后,董事会又通过如下提案,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投入1亿元参与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此项重建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商业开发。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捐赠1000万元,盛大董事长陈天桥与员工共同捐出300万元,盛大联合全球用户用祈福方式共同捐出100万元,盛大经销商和韩国、美国等地的全球合作伙伴委托盛大捐赠100万元。
中国移动已累计捐款8620万元,其中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捐款1500万元,各省公司捐款4320万元,全体员工捐款2800万元。还通过捐赠充值卡、减免受灾地区客户手机通信费用、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捐助药品物资等方式为灾区提供资金支持。
相关:
路透社专栏:天灾当头,不要人为制造敌人
天灾面前彰显IT企业社会责任 [原创 5/14/200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