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在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后,不出我所料,在蒙牛、伊利、光明三大液态奶中也检出了三聚氰胺。虽然我不愿意看到,但这就是事实,这从产业链研究中可以明确的发现,目前国内出现奶制品中含三聚氰胺的环节是奶源(包括奶农和收购环节),这次出问题的而主要也是内蒙古和河北的奶场及收奶机构,液态奶与奶粉在这个环节上并没有严格区分,因此奶粉中有问题,液态奶中也很可能有问题。


在奶粉被检出三聚氰胺后,蒙牛、伊利、圣元等知名奶粉品牌回应“三聚氰胺”可以说,这三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蒙牛提出“国家标准加倍赔偿,五年内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将负责到底”,圣元“将不仅按照国家规定召回这八个批次的产品,而且全部召回涉及的三个工厂生产的优聪奶粉。同时无限期停止在这些地区的收奶工作,无限期关闭圣元在内蒙古和河北省境内的三家工厂”,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这应该是值得鼓励的。已经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份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第二大股东),也发出“召回令”:召回其在中国销售的6个批次安满智孕宝孕妇奶粉,原因是“这6批次的产品是委托三鹿集团生产和销售,存在使用受污染的本地奶源的可能”。从这点上可以看到,中国领头的奶业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还是相当及时的(也值得其他领域的企业学习)。但现在液态奶也被查出三聚氰胺,却相当于给这些企业雪上加霜,一些网友、专家甚至预测(也不是他们想看到的)中国奶业遭遇了“滑铁卢”。


将问题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答记者问时表示,9月9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分别接到新西兰方面有关三鹿奶粉问题的通报。在此之前,中国有关地方政府已掌握了有关情况并采取措施。中国中央政府在接到地方政府通报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并作了相关部署。从最近的新闻中也可看到,政府事后应对是非常及时、果断的。


但事前呢?



据媒体报道,标准委表示,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三聚氰胺属非食品用化学物质,食品中严禁添加。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产品标准不再一一列出,这也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标准委还表示,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相关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杜绝。


但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中国现有法律规定,食品中本来就不能添加三聚氰胺。事实上,不能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有上千种。今后难道还都要逐一制定标准?更重要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来自《财经》)。



《财经》文章《中国着手修订乳品相关标准》中有这样的信息。2007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宠物食品就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并引起美国的家养猫狗死亡。“宠物毒粮”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即展开食品质量专项抽查,抽查范围包括奶粉、液态奶、幼儿米粉、香肠、面包等12类800个批次,但并未检出三聚氰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人士也表示:“我们的检测技术已十分成熟,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出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


质检总局通过在标准中增加条款的办法,并不能解决了根本问题,其起到的只是事后质量问题的封堵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危害严重到引起质检总局重视后,他们才会采取措施。几十年前,中国的企业就在学习“全面质量管理”了,其基本意思是在整个生产流程(包括原材料生产企业)全面树立质量意识,将质量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将全面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由于废品损失减少,将明显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企业是这样,质监部门更应该如此,而不是制定几个标准,打击几个企业,就算完成工作了。国家审计署的做法值得质检总局学习。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刮起的“审计风暴”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但回过头来看,这并没有减少审计问题的数量和程度,“审计风暴”确实对违法行为有“威慑”作用,但并未能解决大量存在的合理不合法的情况,刘家义审计长上任后,明确提出了从事后审计监督转向建设性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还有提出寻找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希望质检总局有关领导能反思一下,改变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否则三聚氰胺后一定会有四聚氰胺、五氯化苯什么的出现。


上一篇: 反恶性竞争规定难影响TD价格战
下一篇:为什么第一个反垄断被告是北京网通?

评论

Good.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this entr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