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美国运营商T-MobileUSA在纽约发布第一款谷歌手机——T-MobileG1。该款手机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也就是之前被媒体热炒的“GPhone”。
要注意这款手机是运营商发布的,而不是谷歌,谷歌只是通过提供操作系统控制产业链。苹果“IPhone”可能更主动一些,但苹果至今还未能打开中国市场。除了大量的功能被“阉割”的水货外。
随着电信和互联网、软件的融合加速,苹果、谷歌这两个离手机很远的互联网、软件公司开始积极进入移动终端。但苹果“IPhone”到中国遇到的重重障碍已经表明,他们要想在中国取得成绩,必须更积极地与运营商合作,并且在一些领域向中国运营商妥协。
我在《集采、定制与山寨机》中简单谈了集采、定制与手机、山寨机之间的关系,并预测集采、定制会越来越多地被运营商采用。其实,到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集采和定制都很少。中兴卖给海外运营商的手机只要按照运营商的定制要求生产并提供合格产品就OK了,产品上打的是运营商的标,而且运营商负责销售。在中国可不这样,除了运营商自己试验使用的终端外,所有集采和定制的数量都还是个虚数,终端提供商还需要负责渠道和销售(运营商可能在营业厅为其提供展示空间)。
在中国,运营商和终端商之间的博弈还在不断演进中,相对来说,中国运营商要强势得多。当然虽然电信重组的完成,出现三家相互竞争的公司,终端商也逐渐有了一些发言权。
但苹果、谷歌积极与运营商洽谈,很可能导致一种局面出现,那就是运营商更积极地与手机芯片、操作系统提供的公司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结果是终端生产商真正成为OEM、ODM的产品提供商,只能赚取很少的生产利润。
如果这样的话,山寨机厂商也将在制造领域与品牌手机生产商(包含国产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竞争,国产品牌如不变革生存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而国际知名品牌,如又陆续回到中国的日本品牌,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中国市场变化,也将很难生存。
中国运营商这种做法最大的制约,不是来自产业链,而是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手机检测。不知道IPhone、GPhone、WiFi手机什么时候能进入电信研究院的检测,运营商能否忍受数个月的检测周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