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暴打,舆论从支持到了反对,尤其是在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空间,女司机被质疑占比非常明显。

fjliang.blog.techweb.com.cn
被暴打,舆论从支持到了反对,尤其是在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空间,女司机被质疑占比非常明显。
2015年4月29日,全球人机交互解决方案的领先开发商Synaptics公司宣布,面向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率先发起一场用户体验完美化的革命,加速变革人与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体验,全面引领人机交互领域的四次浪潮。Synaptic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ick
Bergman在主题为“未来,现在,已来”的媒体见面会上,详细分享了人机交互从2005年至2035年间重叠发生的四次变革浪潮:
交互:
专注于个人设备。从按键到触控屏的转变是这次变革的关键,重点是提高触控性能和扩大触控范围;同时显示质量从VGA至UHD(4K);工业设计方面则是更纤薄的曲面显示。
个性化:
专注于用户。变革的标志是密码的使用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生物识别(用户独有的特征)。这将推动移动支付的普及,但仍需要协调银行,支付机构,商家,技术提供商等各个环节,因此需要FIDO(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来制定标准。
情境识别:
专注于环境。属于早期创业阶段,目标是让设备能够了解环境情况,能够预知用户的潜在需求。这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一起工作,增强现实感。
全方位感知:
专注于终极用户体验。这将是人机交互的前沿创新模式,它将超越智能设备本身,个人设备退居幕后,甚至消失在信息基础设施中,取而代之的是纤巧尺寸的传感器将无处不在。
Rick
Bergman表示,“万物互联是人机交互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基于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基于环境的情境识别技术,基于极致体验的全方面感知技术等,将在全球市场呈现强劲的需求趋势。凭借阵容强大的生物识别知识产权、成熟的大批量制造专长,以及一流的高性能创新技术,Synaptics将一直站在人机交互变革的浪潮之巅。”
最近,华为公司发布了2015全球联接指数(GCI),预计到2025年,全球有1000亿联接,其中人-人之间的交互比例很低;55%的联接将集中在商业领域,如智能化制造生产、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45%的联接应用在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面向消费者的领域。
如今,每小时有300万个苹果应用被下载;微信上每分钟发送1000万条信息。但这还远远不够,万物互联时代智能设备将延展人类的感官和认知能力,甚至拥有听觉、视觉、触觉。基于此,全新使用场景将会应运而生,并重塑一切方式和关系,而排在首位的正是人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交互方式。
通过把握移动互联领域不断增长的全新机遇,Synaptics财务再创佳绩。最新财报显示,2015财年第三季度的净收入同比增长134%,达到4.78亿美元。其中,移动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77%,达到4.174亿美元,移动产品收入包括所有触控、显示驱动器,以及指纹识别产品。对此Rick
Bergman表示:“全球市场对我们丰富的产品线有着强劲需求,尤其是指纹识别、触控和显示驱动器集成(TDDI)两大解决方案。这样的业绩将不断提升Synaptics在人机交互领域的领导地位。”
强劲的业绩增长,源于Synaptics在六大市场的持续发力,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平板、可穿戴设备、游戏设备、汽车。截至目前,凭借成功的战略收购和持续的技术创新,Synaptics在全球四大市场保持冠军位置,包括移动设备触控市场排名第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指纹识别传感器市场排名第一;笔记本电脑触控板市场排名第一;笔记本电脑指纹识别传感器市场排名第一。
真正的创新必须兼顾设备智能和最佳体验。从1972年开始,触控技术颠覆了传统键盘;最近几年,指纹识别不断取代数字密码;就在今天,情境识别开始重塑智能体验;展望未来,全方位感知即将顺势而来。Synaptics生物识别产品部营销副总裁Anthony
Gioeli认为,“未来几年,除了大家熟知的双因素认证,业界将普遍采访三因素生物识别身份验证,实现持久有效的身份验证方式。例如,将面部、声音、指纹、瞳孔四大身份因素,以独特的顺序组合任意三种因素,达到最佳安全体验。”
一条微博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还真到各位大佬的微博看了一下,原来这些转发的人都是真实的经过验证的账号。都是相关的手机厂商高管。原帖发出者雷军及第一、第二转发者分别来自小米、乐视、360,这三个名声在外的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公司。
一个大佬发新闻,数个大佬辩的辩,打得打,借机宣传的借机宣传,而且都是“零投入”,能做到这样的各种工具中,只有微博。而且这些大佬还都没必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可能在办公室,也可能在路上,不需要用电脑,只要有一个自己公司产的手机,就可以发布,可以互动,只有互动的语音足够吸引眼球,就有粉丝去评论、转发。而且还可以顺便在工具栏给自己公司的手机做一个广告。
将微博与一些其他工具比,就会发现其优势。与门户新闻比,谁都可以发布,与博客比,不需要那么长的篇幅,与微信公号比,更公开更透明。
现在问题来了,究竟哪个大佬的表态是真的,谁的更权威,谁在狡辩,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有多个“官方”版本。
徐直军表示,“互联网正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华为将其总结为ROADS,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这种改变的影响是面向所有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不能忽视互联网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改变,所有企业都要采取行动转型。过去企业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地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现在要求彻底转变过来,“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决定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要真正地实现“客户驱动”的产品和服务。
在发言中,徐直军重点阐述了“互联网 ”和“ 互联网”的不同。
“互联网”是徐直军对企业市场发展趋势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物理世界仍然是信息时代的基础,没有物理世界也就不存在信息世界,没有汽车,也就不存在车联网。“互联网”是从互联网向各个行业看的,是从互联网向各个行业的渗透;“互联网”则是各个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升级和转型,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所有日常经营活动充分借鉴互联网模式,与客户、伙伴以及员工实现全在线和实时的互动。企业的IT系统因此必须从支撑系统转变为生产系统,长远看所有行业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将能够连接互联网,让所有行业“互联网化”就是华为倾力打造的全联接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
总理报告中写入了“互联网 ”,结果“互联网 ”成了趋势,什么都往“互联网 ”上靠。更有专家长篇辩论“互联网 ”与“互联网”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互联网 ”就是颠覆,就是创新,而“ 互联网”什么都不是。其实这种观点有明显的偏差。
“互联网”说的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事物都将与互联网联系起来,谁也跑不了。但这并没有说,究竟是全新的互联网公司颠覆传统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新的飞跃。其实,这两种观点本身支持出发点不同,结果并未有太大区别,都是互联网提升并改变了传统产业。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的观点并不可取。
华为很好地阐释了“互联网 ”和“ 互联网”的不同,并希望自己抓住这次产业转型的机会,将“互联网”做成自己的生意,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继4.5G后再一次展示华为善于发现并创造自己的新的市场空间的机会,体现了华为的战略眼光。
在看到华为战略布局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希望华为能够加深对互联网创业、风投、资本运作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思维,理解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促进和破坏,从而发挥在我国经济及全球电信业转型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五星评价,要求用户打五星,并给一个15个字以上的好评,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礼物,当然多数时候还是下次购物折扣。可是这家店卖的并不是日常消费品,下一次再次去购买不知道是哪天。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这是一个用户得不到回馈的承诺(即使用户再次购买,或推荐其他朋友购买,商家也赚了更多)。不过这样的承诺,确实在用户的感觉上是加分的,增加了好感。
表面看是多赢的,但背后的一个问题,我一直在反思。从流程管理的角度讲,100%的好评其实做不到,得到100%的好评的商品虽然可能比较好,但很可能不是最好的。原因是:
1、用户的口味不同,很难有一件商品普适众家。
2、不同用户的评价标准不同,有的用户给打五星,而挑剔的用户可能只给四星或三星;调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的人打得五星占90%以上,而另一个人却给80%以上的商品打了四星。
3、从网购角度看,影响用户感知的不仅是商家的产品及直接的服务,还可能包括快递等外部环节,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影响了整体感知。
另:追求100%的好评,很可能导致三种不好的现象:
1、部分忠实客户,可能会提一些改进建议,从长远看,这对商家发展有好处,但如果影响了打分,反倒不受商家欢迎。
2、商家为了追求100%的好评,可能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例如,花钱消差评,不消差评就骚扰用户。
3、由于差评的重要性,出现了专门靠打差评讹诈商家的行为。
以上内容,同样适用于电信运营商的投诉,实际用户投诉问题,至少包括:
1、产品问题,又可分为技术问题,需求问题等;
2、服务问题,如工作人员态度差,再如诱导用户;
3、合同规范问题,如霸王条款;
4、非运营商问题,如网络无法覆盖带来的投诉;
5、建议,而不是投诉。
如果简单划为考核指标,且据此判断服务的好坏,一定会有偏差。
KPI考核,不仅是为“直接影响员工收入”的,更是为“不断提高”服务的。
上周发起一个调查:更换4G后,您对手机费用的感觉?结果如下:共92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39位网友(42.4%)选择“ 资费便宜了,但月费更多了”,30位网友(32.6%)选择“ 资费便宜了,月使用费变化不大”,有12位网友(13%)选择“资费贵了”,而11位网友(12%)选择了“资费便宜了,月使用费减少了”。
看来网友认为4G资费贵了的并不多,但使用4G后,新套餐下使用费明显增加的用户不少。部分网友访谈表明,资费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虽然流量资费降低了,但使用的流量增幅更快,二是4G套餐选择减少且优惠向流量倾斜,导致原来高语音用户月费增加。
对于第一种使用流量大幅上涨的用户,如何让他们用得放心,能真心体会到更快网速、更多流量带来的生活、工作便利、更丰富多彩的手机应用,是运营商传播时应注意的。
对于后一种用户,对他们来说,语音、流量都很重要。是否可以宣传,可以在保持原有的语音包基础上,可便宜的价格补充4G流量包,让其同事享受到语音和流量的便利。
最后说一句,用户从3G升级到4G,享受到了更丰富的移动网络信息服务,略为多花一点钱,支持一下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是对各方都有利的。从运营商角度讲,如何尽快转型,让用户不仅在语音上,而且在流量上,也可以用得放心,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业务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