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5-07-08

本来想写一篇五月综合门户总结的文章,因为我写了“五月起中文综合门户网站格局将大变”,一个月过去了,MSN登陆,新浪和中华英才网合作,雅虎变脸,网易门户挖人、合作不断,TOM副首席财务官上任,搜狐爬山、推出地图搜索、聘董事……



变化真多,虽然有些我已经预料到了,但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密集。当然现在大幕还只是刚刚拉开,远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这不“6.1”刚到,新浪就又有大动作,将“财富之旅”卖给了e 龙(见e龙计划收购新浪财富之旅 与新浪签3年合作协议),典型的业务收缩,当然还是签了“3年的合作协议”,这与网易和搜房,IBM和联想的合作类似,简单说,就是将一块“鸡肋”成本中心,甩出去,卖给了合作伙伴,然后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网易和搜房合作存在一些问题,看我原来的简单分析)。就先把总结文章往后放一放,争取周末能出来个东西。


从战略角度讲,新浪、网易、IBM再通过把“鸡肋”业务卖出去,收缩战线,以提高竞争力。另外,如果合作方式设计得好的话,买卖的双方,会成为很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各家都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又通过合作互相促进,甚至可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联合体的规模比原来都要大得多,而且联合体成员互相之间基本没有竞争关系(有点象日本的株式会社)。这预示着未来的门户网站格局很可能形成由几大综合门户网站领头的几大媒体集团组成的竞争格局。而且随着政策的松动,传统媒体也会作为主要的内容提供商加入到这种合作中(例如北青和MSN门户的合作)。





MSN门户可能是最典型的合作体,九家公司一起打造了MSN门户,不过由于大家还是简单的买卖合作关系,合作深度不够,这也给了其他竞争对手机会。





与新浪、网易收缩相反,搜狐却是在多元化收购。





搜狐先后收购了CHINAREN校友录,17173游戏门户,提供和弦铃声、无线WAP等电信增值服务的Goodfeel,房地产门户网站焦点房地产,提供地图搜索服务的GO2MAP。此外,还有一个小的收购,买了www.sogou.com 的域名。搜狐在干什么?搜狐的领导层有没有什么问题。





最近总算想清楚了,搜狐在战略调整。具体说,是在继续与新浪竞争综合门户第一的同时,搜狐通过收购、整合,悄然打造一个庞大的综合娱乐门户矩阵,为特定的对象——崇尚娱乐的年轻人服务,攫取这个未来最有潜力的利润点。现在想起来,连搜狗的名称,也那么娱乐化(具体分析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搜狐悄悄构建中国NO.1娱乐门户网站矩阵)。





新浪、网易收缩,搜狐扩张,为什么?首先肯定是手头不缺钱,有足够的现金支持搜狐采取收购策略。但这不会是真正的目的,网易等也不缺钱,为什么没走这条路呢?





现在看来是搜狐已经抢先看到了娱乐门户将很快成为除综合门户以外的另一个大型“超级市场”这个发展趋势,早早跑到那里去圈地去了。其多元化也不是盲目的多元化,是一种“同心多元化”,是以特定客户——对娱乐需求最大的年轻人群体为圆心,而进行的相关多元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搜狐冒的风险并不是很大,如果搜狐能顺利渡过“整合”关,娱乐门户的布局一旦完成,搜狐的竞争力就会显现出来了。这可能也是张朝阳敢于说搜狐的潜艇还在水下,华尔街的投资者犯错误的原因吧。当然,现在离布局完成的那一天还有距离,搜狐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新浪、网易收缩,搜狐收购扩张,从战略上讲,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不能说错,能否成功,能否比竞争对手走得更好,关键在运作,综合门户已经从简单地比拼流量、比拼点击,发展到了比拼定位,比拼运营,比拼服务的时候了。







当然对于我们用户来说,有竞争就比没有好,竞争激烈一点比没有竞争好,干净很少广告的MSN、雅虎来了,形成了竞争,新浪、搜狐新闻首页的广告策略很快就会有所调整。不信你等着看。

摘要:一直没有见到将立体的国际象棋和平面的中国象棋的“炮”结合到一起的综合象棋,综合象棋中平面/立体共存,至少说明了一种文化差异。可能爱国者国际化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全文:


最近看了多篇关于爱国者象棋思维的文章,感触很深。尤其是爱国者将西方的国际象棋没有地域限制,最小子力可以升变,与中国象棋里最不怕各种障碍的“炮”联系到一起,成为具有爱国者特色的“综合象棋”,这无论对公司文化,还是思维创新,都是非常有促进的。


不过我一直没有见到将立体的国际象棋和平面的中国象棋的“炮”结合到一起的综合象棋,综合象棋中平面/立体共存,至少说明了一种文化差异。可能爱国者国际化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另:建议爱国者将“综合象棋”发扬光大,举办影响力更大的国际比赛,让他被更多的个人/公司/合作伙伴认可,而不要再增加对国际象棋的投入了。


附注: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比较


爱国者象棋思维对华商国际化的启示


网易的营销一直不是很看好,尤其是在综合门户方面,因为其在各大门户网站里很缺乏特色,这次却有一种让人一亮的感觉。


自从消息发布以来,公关文章被改编成各种新闻在多家传统媒体、网站发表,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竞争对手。


注:之所以说是公关文章,是因为最早报道是6月14日网易对外宣布,并发布的新闻稿。


网易原始地址:网易首次披露–电子邮箱的多品牌制胜之道
http://corp.163.com/corpnews/editor/050614/050614_2664.html


有意思的是出版日期:2005年06月27日 总第1610期的《中国经营报》,张颖写的《网易首次披露电子邮箱的多品牌制胜之道》几乎就是该新闻稿的缩略版(http://www.cb.com.cn/1610/00017728.htm),而且还被《中国经营报》的合作媒体搜狐第一时间(2005年06月25日11:50)转载了(http://it.sohu.com/20050625/n240129952.shtml)。新浪于2005年06月25日 13:09也转载了该文(http://tech.sina.com.cn/i/2005-06-25/1309645794.shtml)


部分内容节录:


网易在电子邮箱市场上的三大秘诀:实施多品牌战略、保持技术领先、不断提升客户服务。


网易旗下有六大电子邮箱品牌(126.com、163.com、188.com、vip.163.com、yeah.net、netease.com),用户总数已突破1.1亿。


免费邮箱:163邮箱是屠龙刀,126邮箱则是倚天剑,双剑合壁。


考虑到中国网民和电子邮箱用户层次结构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出不同邮箱服务的多品牌战略是极为有效的制胜之道。


网易能够率先提供中文邮箱最大的2000兆存储空间,支持收发超大附件,并能够支持POP3、SMTP协议,还可以通过GPRS、WAP、SMS等方式借助移动设备收发邮件,提供邮箱伴侣等较强的增值服务,始终领先于中国其他电子邮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长期的开发和技术准备,目前网易旗下各个邮箱已经达到接近100%的合格邮件收信成功率和发信成功率的水平。而网易专设的矩阵服务器架构,以及最新开发的DIV+JS引擎使得网易电子邮件的收发速度大大超越竞争对手,真正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以”光速”通信的感觉。

除了采用超强智能分析及垃圾过滤系统对垃圾邮件进行严格过滤外,网易还免费提供给邮箱用户国际顶尖的Kaspersky反病毒技术。目前,平均每周从全球各地进入网易免费邮件系统的信件高达6.1亿封,其中被超强智能分析及垃圾过滤系统拦截的垃圾邮件、病毒等占90%;网易免费邮箱用户通过126.com和163.com发出的E-mail则多达5300万封。

网易邮箱长期致力于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以及最优的客户服务。网易公司率先推出全国唯一的7×24小时客户服务,120条热线。


短评:多品牌、多样化的服务,免费和收费互补,以及良好的技术支持、升级,良好的服务,当然还有宣传推广是网络产品规划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产品才可能有生命力,简单的技术克隆很难保证产品真正带来效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网易员工私下议论,丁磊已经为即将竣工的网易大楼做好了打算——“楼盖好了,先让网游部门搬进去,其次是内容部,最后才是无线部门。”这无意间透露了丁磊对未来业务的布局:抓好网游,同时着力内容,而移动增值业务的未来正在被公司看淡。”


看来三大门户不盖楼将成为历史。记得当时我认为,传统的房地产带来的收益远没有网络产品带来的收益蕴涵的想象潜力大,因此如果三大门户盖楼的话,可能会影响它们的股价。现在忽然发现我错了,盖楼的正是目前三大门户中股价最高的网易。


网易手握三亿美元的现金,而且目前网络游戏的现金收入非常好,网易又没有采购的动作,最近几次大的合作,都是提供平台收取现金的,如此下去,现金会越来越多,因此盖楼是很正常的一个做法。


不过三亿美金,说大也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如果一直在手中,没有合理的资金使用又不分红派息的话,会引起股民的怀疑的,连用友还购买了国债,委托理财(虽然赔了),网易应该想办法让资金增值了。


另:网易于2005-6-15 14:50将该新闻登在了自己的网站上,起名“网易盖楼 凸现未来布局仍要做大网游”课题” ”,百度的链接网址为“http://biz.163.com/05/0615/14/1MA0JG1R00020QEF.html”,点击后发现,出现了“您所查看的页面可能已被删除或者不存在!”的提示。网易选择了该新闻,又删除(如果不是地址错误的话),可能网易的高层对继续扩大网游的规模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另通过网易搜索已经搜索不到该文了。


新浪科技的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网易盖楼


 知道有个“芙蓉姐姐”,但只是知道而已。


知道有个“胜总”,知道得也不多,只不过比“芙蓉姐姐”知道的多点,因为其是业界的一个牛人。


现在许多人都在讨论“芙蓉姐姐”现象,业界也有人以不知道“胜总”,就怀疑对方……


开放的网络给“芙蓉姐姐”、“胜总”提供了建立自己品牌的机会,而且也成功地被利用,注意这里不管是他们自己应用的,还是被吹捧出来的,总之,都是被应用了,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过去有一个“木子美”,现在又有了“芙蓉姐姐”、“胜总”,还有“香香”等等。


但网络这个环境对谁都是公开的、平等的,这些品牌成功,也为迅速克隆形成其他品牌提供了条件,相信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大量的“芙蓉姐姐”、“胜总”,而这时候每一个品牌的影响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芙蓉姐姐”、“胜总”的出现是一个机遇,并且被很好地抓住了,就像“脑白金”、“爱多”一样。但“爱多”已经就剩一个品牌了,而更多的VCD品牌经过了大量的炒作后,除个别品牌外,大都一起消失了。网络品牌的周期将更短。


可能大量“芙蓉姐姐”、“胜总”出现的时候,就是“芙蓉姐姐”、“胜总”的品牌消失之时。


没必要反思什么现象,只要是有价值的,最终都将显示出来,象“芙蓉姐姐”那样单靠炒作,是不可能长久的。


一年前,写了一篇《记者负面报道的力量—从金蝶说起》,当时以为全都是由于记者专业知识欠缺,了解不够全面,才导致了负面报道的大量出现,而这些负面报道被引用,又陆续出现了更多的负面报道,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声誉和市场推广、内部运营。


现在想来,不是这么简单。最近大量阅读了这些方面的文章,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编辑的要求不严,以及现在门户新闻追求快速、全面胜过准确,不免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这也是我写《综合门户新闻模式如不变革将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最开始的负面报道是从哪里来的?当然不能排除记者失误的原因,但最近多项事例表明,其中有一部份是竞争对手请公关公司写的公关稿件,是当作软文、甚至是广告发布的。


回忆一下,哈慈、爱多、巨人、三株,死的都很快。农夫山泉,也屡次受打击。蒙牛,据说一个竞争对手为了打垮它,花了几百万。


看看IT界好像更多。


前程无忧、九城、金融界都面临大量负面报道的压力,还有盛大、搜狐、新浪、滕讯、东软、用友、金蝶……如此列下去,可以列一大堆。负面报道成了公关公司获得收入的一个渠道。


这两天的一个热点是淘宝网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专家新闻,见《阿里巴巴欲围魏救赵 淘宝网被疑成资金黑洞》,以“在过去网络泡沫年代,很多不赚钱的网站烧钱只有一个目的——上市圈钱”(不知道这个定律从哪里来的),定义阿里巴巴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上市圈钱,然后请出不敢署名的“分析人士”,认为,“从各种迹象来看,上市的主体将不是阿里巴巴,而是不知道何时能赢利的淘宝网。”(没有售出任何根据),然后继续推广,“用淘宝上市圈来的钱用于阿里巴巴的发展”,分析人士认为,“马云出的招是押宝淘宝,“围魏救赵”。C2C模式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打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因此如果以淘宝的C2C模式来上市圈钱肯定比B2B要更有吸引力。”不知道这个分析人士怎么对马云这么了解,而且还有“阿里巴巴模式不吸引人,淘宝网却成了永远也无法赢利的资金黑洞,需要阿里巴巴的不断投入。”(这个分析人士对企业运作的基本做法都不了解!)。


然后开始计算阿里巴巴的死期,“业内分析认为,本来赢利状况较差的资金链条随时都可能断裂。淘宝这个黑洞只怕迟早会拖跨阿里巴巴。未来几个月后,围魏救赵的策略如果不成功,那时,淘宝也许会成为马云心中永远的痛。”,就是说根据其推论,几个月后淘宝就死了。阿里巴巴也完蛋了,那么疼得不应该是淘宝,而是阿里巴巴公司!不知道“业内”了解过阿里巴巴的财务状况没有,至少应该看看阿里巴巴有多少钱可以花,而每个月要支持多少,这样可以得出,如果没有任何收入,以现在的规模,阿里巴巴还能活几个月。何况阿里巴巴网站已经有了不错的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阿里巴巴公司和两大网站的发展。没有去找这些数据,但有一点很明确,即使阿里巴巴公司资金链条有问题,其首先不是死掉,而是消减规模,在竞争对手倒下去的时候,阿里巴巴公司还跪着(央视对话节目),这才是马云的风格。


有意思的是该文的原始出处,“该文章属于广告投放,并未刊登在《长江日报》的新闻版面,不仅如此,刊登软文的时候还特别注明仅代表一家之言。”(调查:软文上网络媒体重要位置的背后)。


附:我在《记者负面报道的力量—从金蝶说起》中的建议:


我个人认为各公司的市场或公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媒体编辑和记者处好关系。记者的力量是伟大的,因此没有必要得罪他们。当然处好关系,并不代表不让他们发任何不利的报道,而是要尽可能在最早的时间得到消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是最早获得一手情报的。






       二、建立自己的情报跟踪体系。跟踪知名和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及时发现不利的负面报道并采取措施。






       三、做好应急预案。即在危机出现前,就准备好应对措施。例如软件企业实施不成功、公司改革、没有处理好与渠道的关系被夸大报道或负面报道,公司相应的部门应该有随时可以启动的“解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甚至将负面报道转化为对公司有利的报道。






       四、在公司做重大决策时,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媒体客观地公布,以免记者得出错误的分析推导结论。






       五、不要想掩盖事实,否则可能招致更多的猜疑。





    总之,在危机到来时只有充分准备的公司,才不至于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才有可能采取最适当的处理办法,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甚至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提升公司品牌形象的一个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