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03-07


DONEWS大会仍然延续往年的风格,成为刘韧先生朋友的个人秀和公司秀。只不过这次发言的人更多了一点,观众也更多了一点,上面开大会,下面搞地下活动开小会的人也多了一点。


本来想拿一本刘韧和韩磊合著的《网络媒体教程》给手下当教材,就可以省点劲,可以不用那么费吐沫心了,未能如愿,获得了一个DONEWS的T恤,也很好。书让单位花钱买好了。


另为朋友拿了一本方刚主编的《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100人》,一到办公室就被一同事抢跑了,看来还得再想办法搞一本。


另有一些收获,来不及整理,先将几个在脑子里的简单写一下,其他有空再说,没有就算了。


1、谢文的网站评价及作弊判断:


我也曾经总结了一些,但与专家比起来还是差很多。


平均PV>8,好


平均PV>10,优秀


平均PV在6-8之间,良


平均PV在4-6之间,及格


平均PV<4,残疾。


针对资讯类网站。265、无线、游戏等与页面点击无关的网站例外。


如果UV增长,PV下降,几乎肯定在技术作弊。


2、买车心得:不知道什么车好,看使用三年二手车市场的价格。


3、王志东:点击科技将于五月推出协同和WEB2.0结合的产品。现在请大家关注http://www.lava-lava.com/


4、光线传媒准备一年,即将大规模推出集内容、活动、资源于一体的WEB2.0视频资讯门户,力争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网址http://www.ewang.com/,好像要于新传集团一拼了(参见:竞争情报分析:崛起的传媒大鳄新传集团 )。


不写了,干活,下午出去了,活还得干。还得给写完的报告做一个PPT。

2006-03-06


在回答《通信产业报》记者张九陆时,我关于“运营商欲收回代理IP主叫号码”的观点。


“几大运营商关于互联网语音通信的试点与IPTV试点几乎同时,甚至还稍早一点,但后者如今被越炒越热,前者几乎悄无声息,这便是运营商对IP业务的多样化心存疑虑的明证。”


“运营商想要的也许不是禁止,而是提升控制力,从而为自身业务转型赢得时间和空间。”


张九陆找我,当时正忙得不可开交。现在还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详情:运营商欲收回代理IP主叫号码 VoIP左右为难


http://telecom.chinabyte.com/175/2323175.shtml


“香港运营商电讯盈科(简称电盈)宣布,已就收购网通宽带部分股权一事达成协议,电盈将以3.18亿元收购网通宽带50%股权。收购完成后,电盈可向网通宽带派驻财务总监或运营总监参与具体业务经营,并可按占股权比例提名董事会成员,但不会持有控制性股权;并且,收购完成起1年内,该公司须改名,删除“网通”字样。”


如果没有改名这一条,可能就会被人忽略了,如果网通仍是并列第一大股东,目标市场也是网通宽带所在的内地市场,为什么必须改名?


其中暴露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开外资入股政策的限制而走的一招棋,电盈表面上没有控股权,但实际已经有了决策权。


首先,如果按股权比例提名董事会成员的话,已经在董事会表决权上处于均势。


其次,在运营层面,虽然可能名义的CEO还是内地的,但财务总监或运营总监“参与”得如果多一点,CEO就很可能只是个名义职务了,真正的管理权已经交到了电盈。


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避开政策的限制。去年五月,微软和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从而绕过政策限制把MSN的门户、搜索、无线增值等业务全面带入中国市场。


电盈很可能是克隆了一把。至于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只能等待时间的考验。


相关信息:电盈3.18亿购网通宽带半数股权 新公司不叫网通


http://tech.163.com/06/0304/09/2BC29RQH000915BE.html


3G成了热点,记者们就象追文体明星一样追相关的新闻,然后根据自己意识理解,放大,甚至窜改、杜撰。当然还有从网站上搜索,拷贝,因此出现了这些花絮。作为竞争情报工作者,辨别真伪,分析实际情况,不能被文章误导。


花絮1:谁采访了王旭东部长?


A.中国证券报记者 张德斌 郭凤琳


 3G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今年发展3G是毫无疑问的,信息产业部已与企业商谈3G牌照发放。至于何时发放,将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来决定。目前技术部门正在加紧试验,以期使3G技术能在市场上迅速推开。


B.上海证券报 两会特派记者 周翀 记者 喻春来


信产部将在对技术进一步的试验后,年内积极推动3G牌照的发放。但他没有透露3G牌照发放的具体时间表。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开幕前,王旭东在人民大会堂北门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TD-SCDMA是很重要的三个国际标准之一。据悉,TD-SCDMA的规模化网络测试已正式开始,包括中移动、中电信、中网通三大基础运营商已被确定参与测试。(据悉好像不是采访内容)


据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信产部对3G发牌安排已有结论,将会发出3张3G牌照,三个制式(即WCDMA、TD-SCDMA及CDMA2000)各一张,并应由现时较具实力的营运商,来经营国产制式TD-SCDMA,这意味着中国移动或中国电信要肩负起推动这项被视为”民族产业”的任务。(跟在部长采访后面,好像更权威,其实很可能造成误导)


不知道,反正两个记者同一时间采访意见不一致。


花絮2:3G牌照发放在即 手机博客抢滩四川今年中或成行


http://resource.stockstar.com/info2005/darticle.asp?id=QJ,20060302,10154799&columnid=20


据称,博客网2月份注册博客已达1200万,西南用户的比例是7.29%。如按四川用户占其中1/3计算,四川博客已约有290万之众。


判断基数一:博客网2月份注册博客已达1200万(“据称”,真假谁验证?)


判断基数二:西南用户的比例是7.29%(可能还是来源于据称)


判断基数三:四川用户占西南1/3(?,不知来源)


计算:1200×7.29%×1/3=29.16万。即使按作者的计算方式,四川也只有不到30万博客,怎么来的290万,何况其中还有些资料来源并不可靠。


另:博客网只是一个博客网站,难道四川所有博客都是博客网的用户,没有和讯,没有DONEWS的,也没有四川名人在新浪、搜狐开博客


花絮3:中电信高层称3G要跟上主流 切合中国特点


http://www.zgjrw.com/News/200632/Tech/435737384600.html


此高层为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叶利生,并为进入中国电信的决策层。


花絮4:网通高层预计3G发牌在9月之后


http://biz.163.com/06/0306/03/2BGHV55R00020QGP.html


此高层一直为无名英雄,真实性值得怀疑,如果真是网通高层,可能说明一个信号,网通并不急着拿到3G牌照。


花絮5:信息产业部专家李进良:中国3G统一建TD网可行


http://column.chinabyte.com/20/2323520.shtml


此专家并不能代表信息产业部。


花絮6: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刘福垣:做3G先做中等城市


http://tech.tom.com/2006-03-02/003Q/30929737.html


好像不是刘先生原意。


刘先生观点一:十一五电信业要重视五个“中”


证据:“十一五电信业发展规划需要转变观念,从以前达标式的增长规划转变为注重协调增长的发展规划。他的建议是,从5个“中”的方向发展。”


刘先生观点二:3G的实现也应该考虑行业其他技术的协调发展,同时核算成本,要能够向普通消费者普及。


“就电信业发展速度快,需要覆盖面广,投资大,所以需要注意控制成本,加强社会普遍服务,避免分散化和重复建设。另外注意技术的升级换代频率,以节省社会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他说,“比如当前的热点3G,它的实现也应该考虑行业其他技术的协调发展,同时核算成本,要能够向普通消费者普及。”


花絮7:化工学者称3G牌照晚发比早发危害和损失更大


http://tech.sina.com.cn/t/2006-03-06/0842858181.shtml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学者余运彪日前指出,纸上谈兵地议论3G牌照发放之后将会危害这利益那利益,不仅是危言耸听,而且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3G的前途如何,还是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看来指点江山的人不少,不论熟悉不熟悉领域,不过这不能怪作者,都是记者惹的祸。作者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写这个文章的,地址见:http://jjckb.xinhuanet.com/www/Article/20063492854-1.shtml



相关:国家代表丢丑TD-SCDMA产业经济年会 

2006-03-05


沈阳在MSN上和我说,他告博客网及张明的案,法院已经受理了。这同时也宣告了我原来试图所做的调解工作彻底失败了,但我还是希望,此案能尽可能低调处理,更多地去追求博客服务商的责任,而对张明本人只是一个教育,他毕竟还是一个学生。


此事件是怎么回事?大致是这样的:


张明在自己的博客里发了一些对沈阳不礼貌的言语,可能出于误解,也可能是有偏见,但这都没什么,谁能没有错误的时候。如果仅是这样,也不会闹到法庭。


但张明的文章,上到了博客网的专栏区,甚至博客网的首页,至少是到了一些公共的圈子里。至少在初期,得到了博客网编辑的认可,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鼓励。


后来,由于沈阳向博客网提出了异议,博客网才采取了措施,但并不十分得当,并没有和张明很好的沟通,只是武断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反激起了张明强烈的反感。此外,据说博客网的有关人员也参与到了双方的不理智行为中,成了帮凶的角色(未经证实)。


从中可以看出,实际上博客网的管理方式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其他博客服务提供商也大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前一段时间的教授起诉博客案):


1、博客内容的推送机制不完全合理。许多网站博客门户首页或专栏首页或频道首页,提供了不加筛选的自动推送,这虽然减轻了网站编辑的工作量,但放纵了各种越轨行为的出现。这方面,DONEWS的分级自动推送、推荐推送机制值得其他网站借鉴。


2、博客内容的审核机制有问题。许多网站对博客的内容并没有审核,文字的可能还做了一些敏感词语的限制(如包含敏感词语需审核才能公开),但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图片,几乎没什么办法加以限制。


3、博客服务提供商对博客的传播性重视不够。博客可能已经成为了公关武器(参见当博客成为公关武器的时候…… ),由于博粹、CHINABBS、GOUGOU等的推荐,以及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检索,以及网络猪等门户的汇聚和各种RSS工具的订阅,博客内容会快速二次传播(一个明显的例子,我的博客最近100个点击中,来自这些工具的经常超过70个,甚至GOOGLE的新闻频道有时会直接把我的文章收录到资讯首页)。


这实际就给博客服务商(BSP)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1、必须建立要求博客写手遵守的博客文章公约。


2、建立完善的博客内容过滤、审核机制,尽可能减少不允许信息出现。


3、建立科学的博客写手分级管理制度。科学分级是减轻编辑工作量的基础。


4、建立良好的与博客写手的沟通渠道,操作尽到告知业务,让博客写手理解网站的行为,尊重网站的做法。


回到沈阳告博客网案,希望博客写手之间能够尽快和解,希望BSP能够接受这个教训,尽快完善起管理机制,否则有一天,等待的可能不再是法律诉讼,而是关门停业了。


相关内容:《21世纪经济报道》国内首例博客告博客案背后:BSP罪与罚


http://tech.sina.com.cn/i/2006-03-04/1627857691.shtml

2006-03-04

月1日,发改委经济运行司发布了《2005年钢铁行业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很快就又做了修改了。不过现在是网络经济了,一大批网站都在克隆消息,怎能随便修改。


看原文: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6-03/01/content_215116.htm


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60301/18122383059.shtml


中国证券报http://www.bjcps.com.cn/brow.asp?nID=10114(印刷出来了,这可不好删除了)


修改后的文章地址:


http://www.sdpc.gov.cn/jjyx/gjyx/yj/t20060301_61789.htm


修改已经引起轰动,百度搜索17篇文章:


http://news.baidu.com/ns?word=2006%C4%EA%B8%D6%CC%FA%B9%A4%D2%B5%D5%FB%CC%E5%BD%AB%D7%DF%CF%F2%CE%A2%C0%FB+cont:2991251847&cl=1&tn=news&rn=30


作为市场研究报告,完成时要慎重,词语要字斟句酌,观点要反复推敲,文中引用的数据要有可靠的依据。只有这样的报告,才有价值。


实际看看修改的两处:


1、删除了“据初步调查统计2005年我国已形成4.7亿吨炼钢能力,还有在建能力0.7亿吨”,但保留了“今年的炼钢能力将进一步扩大”,结论并没有变,只是把一个数据根据隐去了。


2、将“钢铁工业整体将走向微利甚至亏损的局面”中的“甚至亏损”去掉。


实际改动并不大。象这样的改动还是少点为妙,尤其是公开后,根本没必要修改。因为即使你改了,照样被人知道了。如果担心文字功底有问题,严格审核程序就是了。


这样的修改出现,反倒降低了研究工作的严肃性,让人对怎么报告的撰写过程和报告的质量有所怀疑了。


可能这就是研究报告这种“产品”的特殊性之一吧。

2006-03-03

中国移动和联通两个运营商都没有明确的3G表态,但都对现有的移动业务提出了完整的调整思路。

中国电信明确提出希望发展移动通信,积极寻求移动通信服务不变。


中国网通精力还没有从融合、分拆中释放出来,还没时间考虑3G什么事。


而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几乎已经放弃了提供3G基础服务的想法。


附政策通报会上几大运营商代表的发言概要。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张晨霜


2006年中国移动的目标是继续“四个着力、两个保持” ,即着力推进规模效益型发展,着力增强开拓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着力实现和谐跨越,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保持服务与业务领先优势。


2006年将继续推进品牌建设,加快自有渠道转型,加大终端价值链整合力度,提高市场经营能力;立足发展新客户、新业务、新话务,着力推进规模发展。另外,将推进移动媒体化和终端多用化,积极创造特色业务和差异服务;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提高新业务综合发展能力。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副总裁杨小伟


联通将积极推进两网经营,将在业务发展上,优化结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快移动业务发展。继续保持GSM业务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实现CDMA业务的更快更好发展。


增值业务:以“音乐年”为主题和“由你”品牌推广为主线,确保主流增值业务收入稳步增长,不断提高短信、炫铃等业务的渗透率;面向青少年和时尚人群,大力推广以手机音乐、资讯和游戏为重点的各类新业务;进一步加强对SP管理,完善对SP服务支撑和激励约束机制,规范SP经营行为。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李平


希望发展移动通信、IPTV以及综合信息服务。


2006年中国电信的一些工作重点,包括将进行传统业务创新,巩固市场努力遏制下滑势头,争取未来战略业务,找到业务增长点,这其中包括移动通信、IPTV;将大力实施蓝海战略,大力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如114查号台改造成的号码百事通等固话增值业务。


 中国网通:中国网通副总经理裴爱华


截止2005年底,与原吉通公司、原网通(控股)公司的人员、资产、网络、业务融合全部到位,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务院交办的“融合重组、改制上市”战略目标。2006年网通将大力实施“宽带、奥运、国际化三大战略”,推进企业转型,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网通将2006年确定为质量效益年,并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业务种类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网络运行稳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为实现“效益质量年”的各项目标,中国网通将努力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中国铁通:中国铁通副总经理潘维越


2006年铁通的目标是,主营业务收入168亿元,投资90亿元,利润3亿元,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率23%,宽带用户增长率54%,交换机实占率80%。


铁通将坚持效益优先,提升收入质量,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达、有市场潜力、投资回报高的区域,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附加值高的特色业务。专网公网两网并重,铁通将巩固在铁路市场的优势地位,在专网上,开发面向旅客、货主的增值业务,扩大服务领域,并信托铁路,与其他专网合作、重组或联合开发业务;在公网上,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达、有市场潜力、投资回报高的区域,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附加值高的特色业务。


 中国卫通:中国卫通副总经理郭浩


卫通将专注于特殊领域、特殊区域的信息通信服务,重点发展卫星通信广播、以数字集群为基础的应急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综合信息服务等三大业务,形成“天地一体、资源互补”的特色通信服务保障体系。数字集群将抓紧完善天津、济南和南京三城市的数字集群网络;积极争取启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主要城市的数字集群建设。


在近日的电信政策通气会上,中国电信的副总经理李平表示,2006年,中国电信的业务转型重点是发展移动通信、IPTV以及综合信息服务。其中移动通信是第一要务。


在2日中国通信市场年会上,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叶利生说的主题又是3G。


而在同样的会议上,其他运营商的代表并没有提及3G,移动、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也将重点放到了增值业务,避开3G。


种种迹象表明,电信已经把3G作为了06年工作的重点。


过去几个月,移动和联通的每月新增用户连创新高,今年元月新增用户更超过了500万户。尤其是移动,新增用户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7%。预付费用户的ARPU明显低于后付费用户。


而同期,电信的固网用户、小灵通用户增长速度明显降低,离网率增高。


可以说,移动和联通已经在大力争夺电信的3G潜在用户了,电信如果不尽快获得牌照,将很难利用3G契机,改变移动通信市场格局。


电信已经等不及了,从目前局势看,电信肯定会全力争取在今年获得3G牌照,而发放的第一个牌照只能是TD,中国电信甘心获得TD牌照吗?这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2006-03-02


其实一个也没有,也就是说,所以的移动通信的号码资源其实是公用的,至于1个号码到底是2G的,还是3G的,其实决定权都在运营商,运营商完全可以把现在所有2G的号码,应用到3G上。至于原来还没有用的14、15、18开头的11位号码,可以为3G服务,也可以为2G服务。原来没有开放是因为13开头的号码资源还够用。就和汽车牌号等的管理办法几乎完全一样。


此外,如果3G牌照脱足够长的时间,政府为了鼓励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不仅会允许原来提供2G服务的号码转为3G服务,还可能允许不同运营商之间号码携带转移,在尽可能保护用户资源的情况下,促进用户的流动,从而形成更合理的竞争格局。


又一次受不了。上一次“和讯短消息是否可以不发送好友的新文章”提出了以后,很快改正了。现在又来了大量“同意加入圈子”、“加入圈子”的通知消息,看来加入圈子太多了也不好。


其实和讯的技术人员不断开发新功能,完善系统是好的,但为什么不能先测试一下再上线,难道真希望我们都搬到其他网站去?


新功能不仅是在技术上实现一个功能,这可能很容易,但这只是最基础的,真正希望得到用户认可,而不是画蛇添足,更重要的是需要全方位从客户的角度去测试一下,看是不是能给客户带来好处,又不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湘楚人家 to 我


06-03-02 19:36         

满龟 to 我


06-03-02 19:34         

满龟 to 我


06-03-02 19:34         

满龟 to 我


06-03-02 19:32         

武川秀长 to 我


06-03-02 18:42         

武川秀长 to 我


06-03-02 18:41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4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4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3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3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3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3         

cantanie to 我


06-03-02 17:30         


tttwin to 我


06-03-02 17:22         

悲愁之海 to 我


06-03-02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