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06-24

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先生的博客(新浪、搜狐),可以说开是为凯雷收购徐工而开,由于引入了三一的话题,因此,得出了大致两种结论:


一是向文波开博的目的不纯,包括,为了三一能够超低价收购徐工,为了提升三一股价,为了个人扬名,等等。


二是向文波开博的目的本质是好的,是为了中国机械工业战略,为了国有资产不被贱卖,为了徐工的交易更科学,等等。


我认为两者都有,但第二种至少在80%,即使向文波有前一种目的,中国有句俗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凯雷收购徐工,有什么让向文波先生认为严重不合理的,否则作为一个生产工业品的公司的执行总裁,没必要花精力去做这件事(注:工业品和消费品不同,客户是理性购买,炒作对销售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不像蒙牛)。


今天有空,初步分析一下向文波博客的回复,很有意思(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全面分析了)。这里只举向文波先生发的《我不是搅局》(http://xiangwenbo.blog.sohu.com/5083727.html)中的部分回复做分析。


去掉那些实在无聊的评论(如广告、转载什么的),大致可以分为支持、反对、希望三一收购、支持向文波、漫骂五类,大致分布如下(只选择最接近的一种):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可以看出,一半以上是漫骂的,这包括漫骂向文波和漫骂漫骂者的,另外有部分评论者发表的评论,与文中观点并没有关系,而只有三分之一强的观点,对文中观点发表了态度,支持观点超过反对三倍以上,而在反对观点中,大多反击力度较弱,最强的观点也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还少吗?与其白白被挥霍掉,不如在你无力经营时候高价变卖掉.就一家亏损企业来看,公司本身经营管理就有问题.员工安置,股东收益,长远发展才是我们关心的. 究竟谁是搞实业的,谁是搞资本市场投机的还很难说.”,看来反对方并没有拿出能让人信服的证据来。



在漫骂中,各种污言秽语充斥,有的评论总结的好,“可以看得出,从回复来看,好多人是在恶意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在攻击向总。”、“为什么不能公平的竞争?这里很多漫骂,很多可能是徐工写手.”、“看的出来,很多回帖的人,那些恶意攻击向文波的人,这些人是别有用心的”(注:此类对评论的再分析未包含在以上汇总中)。更有网民说出了这样的话,“骂向文波的人说不出一点一滴的理由,象狗一样不讲理,只是乱骂,真丢人”(此条包含在支持向文波分类中),虽然语言有点粗,但他提出的问题,需要反对方注意了,如果“说不出一点一滴的理由”是不行的。


建议向文波先生关闭匿名回复,想漫骂也必须注册,让我们看看那些漫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可能那样评论会更有价值。包括那个“响云霄”是否也可以公布真名,让我们看看是徐工现在的宣传部长,还是未来的?不要以为我们不知道什么“亮剑”、“竹有节”、“中华忠诚”都是您老人家。向文波再有什么目的,至少公开身份了,您也可以公开,如果成不了徐工的宣传部长,说不定可以成立一个公关公司,借此机会放鞭炮开业呢,肯定生意红火。


部分评论摘录:

典型支持:



三一的观点论据很清楚,可是我没看见徐工的支持者给出强有力的论据,有的只是漫骂。
那个企业大企业小,谁收购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不能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价高者得。
徐工的确买的太贱了。


真是没话说了,某些当官的为了贪点小钱就把这么好的企业如此贱卖!
一个年赢利85亿的企业竟然只卖30亿!!!!
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中国的部分官员竟然把卖国有资产当成发财的机会,当成权力出租的合理方式!
更可气,更可悲
难道就没有当官的想”搞好”国有企业,而不是搞”好的国有企业”的吗?


收购要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凯雷纯属投机商,收购意图不明,不能让凯雷收购。


在这类收购中,必然会伴随着腐败和内部交易,所谓对高管的激励,就是凯雷对高管的腐蚀。强烈支持向文波先生对徐工的收购!!!


支持向总,中国像您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太少了。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尽干丧权辱国的坏事。徐工绝对不能被外资并购!强烈呼吁政府警惕.


典型支持向文波:



支持!
强烈支持!
比徐工的领导好多了。


典型希望三一收购:



徐工缺的不是钱,并不需要凯雷的钱.徐工缺的是良好的机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三一为何短短几年能在中国崛起?徐工为何去年还亏损?不用多想.徐工嫁给不懂行业的来外肯定还不如嫁给行业领袖三一实在


典型反对(不包括反对三一收购徐工的):



要玩就要遵守游戏规则,国有资产法规很快就要出台,三一没有收购到徐工也不能诋毁或危言耸听.徐工并不具备涉及国家安全的相关技术,只属于普通的机械行业,产品科技水平也没有什么保密可言. 不过是行业领先而已. 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为自身利益叫喊实在不怎么样.
国有资产流失还少吗?与其白白被挥霍掉,不如在你无力经营时候高价变卖掉.就一家亏损企业来看,公司本身经营管理就有问题.员工安置,股东收益,长远发展才是我们关心的. 究竟谁是搞实业的,谁是搞资本市场投机的还很难说.


徐工的被收购使徐工产品质量的升级有了保证。我看中国能够出售的企业都应该出售,好处是政府不用再承担责任减少支出,减少的支出官员大家分,很好阿。(也姑且算一个,不过怎么听得不顺耳呢?)


改革真难。世界上汽车巨头之间的并购太多了,太正常了,也是卖国吗?有点**的味。每个公司都有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权利。徐工可能比三一强,文波有点怕徐工改制,但方法不好,太可笑了。还是小平有远见,知道中国人的特点。他说:不要争论姓资与姓社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争论误事,发展才能不卖国。三一还是想想自己的事,赶上徐工,而不是骂倒徐工。(除了来自响云霄的文章转贴外,找一个典型反对的还真不容易,这个勉强算一个)


典型漫骂:



您在搜狐做客时不已经承认自己是搅局者了吗?怎么又说不是搅局者了?哎!说来说去还是那些个论断!大家都知道了,不要在婆婆妈妈了!


向总从关心你的角度给你进两言,如果评论你个人技能的话,干传销的本事比你更大更强,你也一直沮丧地认为自己为什么不能公开地干传销?那就是怕违法、犯罪、蹲大牢,就是怕千千万万个家庭,由于他的亲人干了传销,当直面你时,愤愤地往你脸上吐唾液. 然而,另你最得意的潜在的技能还有一项,那就是具备”变色龙”这一奇特属性.对于你诸多的技能我”仙人掌”自叹不如!我也暗自为你的亲人流泪.为一些是非不明的、善良的人流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真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在行业里混?!
举个例子,如果再开行业会,大家只会防备你、鄙视你。
你因为图一时的口舌之快、图一时的蝇头小利,丢失了一个做人、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高素质和职业道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多少年以后,你还会为你现在的所做所为后悔。


向先生,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大家已经对你这种炒作厌恶了!
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也难怪,这就是三一文化的产物,一点都不奇怪。

三一 有文化吗?暴发户文化?!


继续,向总或者向总的托,我支持你,你的脸还没有丢尽,接着把自己的所有花花肠子都抖出来,让所有的人更清楚的认识你!不过应该有不少人明白什么叫做欲盖弥彰吧??!


党员与搅局有必然的联系吗?你不要自己跟别人闹,徐工和谁搞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不一定非得和你合作.你以为自己是一个党员就非得与你合作?不要动不动老把党员挂在嘴上!!


徐工改制必定成功
三一未来注定失败


向先生,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大家已经对你这种炒作厌恶了!
送你几句话!
炒作是可耻的!
丢人是必然的!


跳梁小丑
和足挂齿
污言秽语
张口便是
佩服佩服
三一文化
果然高明!

看来向总的支持者只会 污言秽语
毫无 真才识学
不知 何为卖国
真是 奇耻大辱
当之无愧
竟敢 辱骂政府
目无法级
简直 不可理喻
毫无文明
八荣八耻
又在何处
三一欠缺


致向大忽悠:
今晚我刚刚和赵本山通过电话,赵本山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说今年有可能上不了春节晚会了,向文波太厉害了,能忽悠这这样,令他很是佩服。我劝老赵,感到压力是好事,你不是有私人飞机吗?每天去向文波哪里学习学习!老赵说不敢去,怕忽悠的飞不回来了,耽误看世界杯!
扮演的大忽悠已经告诉了我们,骗子都是喊着冠冕堂皇的口号,对别人表现出莫大的关心取得信任,然后达到行骗的目的。
范伟扮演的范厨师也在警告人们,头脑简单还自以为是,终会被人骗了还说“谢谢啊”。向文波先生的忽悠伎俩骗骗外行人还是可以的,稍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找到他欺骗性话语中的诸多破绽。如果让他得逞,对工人、对企业、对徐州都是莫大的悲哀!

三一一个靠挖别人墙角发展起来的企业,连最基础的加工设备都没有,那什么来和人家徐工比.本身的资金链都快要断了,是不是又想骗广大股民的血汗钱?
徐工,一个民族的品牌,几代人的梦想,三一不具备这些实力,三一不过是大气候下的侥幸者而已,扪心自问,三一成长窃取了多少徐工的技术和人才。三一又再妄想,向文波终究论为历史罪人


籍贯:湖南沅江人,1962年生,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
高级工程师。现任本公司董事。曾担任涟源市阀门厂厂长、党委书记。1991年进入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主管生产、营销业务,曾任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历任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本公司总经理。
任职情况
公司名称 职务 任职日期 离职日期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总裁 2004-08-24 2007-01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 2004-01-11 2007-01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2000-12 2007-01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00-12 2003-11-11
为什么向先生在源市经委当个委员的时候不写入个人简历哪?不光彩吧?为何干不下去了哪?你很清楚吧,现在还忽悠,又快了!


各位网友请看向文波又在忽悠网民了:“对这一荒唐交易负有责任的人和部门进行起诉的可能。这种恶劣的先例不可开!否则,它的“示范”效应所带来的恶果将无法估计!”他要对外资收购拿起法律的武器实在是可笑,好像今天才睡醒似的,人们不禁要问,向总裁,2005年10.25日凯雷徐工签定协议时到哪去了?东风汽车与日本企业合资你的爱国热情又到哪去了,全国合资的企业千千万,难道你都要资疑,凡是理智的网民,都不难看出向的真正用心,再美丽的表白,都无济于事,只能证明你是一个用心不良的小人!


自始至终,我们都相信我们的政府和审批体系,将其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按法制的精神有序进行.我们坚决反对向氏这样的寡头新贵,用博客这种新型”大字报”,用**式的煽动方式,挑战我们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威!!!—–向文波以及他背后的梁文波李文波们,不会是认为当今社会,竟是他们之天下了吧??!!!


就是星沙那个三一,你如何起家的.
现在一副高姿态嘴脸.

多卑鄙无耻呀小向!不要再欺骗善良的国人,转移三一危机的目光,一个跳梁小丑而已!三一的出路在哪?三一员工的出路在哪?我就是被你欺骗到三一的,三年过去啦你答应的兑现吗?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可以啦!(我有点奇怪了,就这么个三一,徐为什么竞争不过?)

据知情人透露,早在4月份向文波就开始酝酿抬高股价,通过电话将收购徐工的想法透露给国内省市公路局等大用户,造成股价大涨。为此向文波本人获得梁稳根100万元的奖励。(这个可能更应该算是造谣,或无中生有的)

三一啊三一,你好好搞发展不就行了,掺胡那么多干吗啊!徐工你吃的下吗,就徐工现在的样子吃下两个三一都没问题!
向这样做,只会败坏三一的名声!让人看到三一被吃的命运也已经不远了!


三一的直接产业竞争对手、同城“死敌”中联重科(000157)的一位公司高管说法更为直接,“三一在业内的名声并不太好。即使三一给我再多的薪水,我也不会投奔它,原因在于这家企业的经营风格。前几年市场形势大好的时候,三一以高薪为诱饵不断从竞争对手处挖人。但在2004年前后遇到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形势疲软的时候,一下子裁员3000多人,在这样的企业没有安全感。”
三一丢人不要丢到这!

相关:



 


 


 

2006-06-23


“据测算,平均一台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在5万-7万元之间。目前我国境内跨行的86000台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就达50亿元。按2005年跨行交易总次数22.1亿笔计算,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约为2.26元,其中,跨行查询成本约1.2元。”


看了这段话了,我只能说是又看到了一个伪专家。


姑且我们承认,“平均一台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在5万-7万元之间”中没有由于银行计算原因,虚增的成分(这种虚增在财务成本拆分中很常见),也采纳“目前我国境内跨行的86000台柜员机”,只能得出:


目前我国境内跨行的柜员机一年的运营成本约:43-60.2亿元



5万×86000=43亿元


7万×86000=60.2亿元


 从这里可以说,如果依据正确的话,其采用的50亿元是基本正确的。但后面就开始有意思了。


1、将跨行柜员机的全部运营成本都分摊给跨行用户,本行用户不发生成本


原文:按2005年跨行交易总次数22.1亿笔计算,每笔交易的平均成本约为2.26元


      22.1亿×2.26元=49.946亿元


      也就是说,专家认为跨行的柜员机的年度运营成本都应该由来自其他银行的客户承担,也就是说专家默认了工行用户在工行提供的跨行柜员机上取款、查询,不发生成本。这显然不可能。把跨行交易的柜员机的全部运营成本都交由其他行的用户(或这些银行)承担,显然不合理,根据我在朋友中的调查,同行取款比例非常高,而24小时自助银行中,来自同行信用卡的服务比例更高。


2、从每次平均交易成本推出跨行查询成本


原文:每笔跨行交易的平均成本约为2.26元,其中,跨行查询成本约1.2元


        每笔查询成本占到了每笔总交易成本的53%以上。由于交易、特别是取现,将带来大量的机具进行机械运动,机械维护成本极高,因此查询占到53%的依据很可能存在问题。即使该依据是正确的,同样不合理,因为该专家似乎默认了每笔跨行交易发生且只发生一次跨行查询。


        事实上,每笔交易基本上都包含了至少一次查询(包含直接提现等带来的数据调用),但有很大比例的查询,不发生交易。因此总查询次数和交易次数的比例绝对不会是1:1,要达到2:1以上。


3、专家默认了一种说法,柜员机位置都是合理的,没有浪费,而且每台柜员机的使用频率不会增加。这显然不是事实。


4、专家认为“跨行查询收费就是要解决银行无偿占用柜员机的“搭便车”行为。”,把这种商业银行之间的矛盾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成为受害者,显然不合理。


5、专家认为跨行查询收费“也是要弥补银联在国外开通银行卡的支出”,“银联在内部核算上采取了“用国内收费来弥补国外巨额成本投入”的办法。”,银联内部怎么核算,普通消费者没必要管,任何服务开辟一个新市场,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投入产出不理想,此外,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国际收费和国内收费是两回事,不应该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关:


每笔3角收少了 专家称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价格偏低 人民网 2006-6-22 18:09


公告后就收费 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应为1.2元? 新华网 2006年06月22日 17:28:53


更多调查分析:


百花齐放的调查 花样百出的结论 


建立透明政府,博客来帮忙

写了《徐工为凯雷设置的三堵墙都是纸的》、《从向文波博客关闭评论谈起》 ,有网友在其后大事打击三一,这个网友估计是徐工的愤青,甚至可能是公关。可能作者以为由于这次舆论是三一重工的向文波写的,而且其中谈到了三一收购徐工,因此该网友就大举打击三一收购的各种说法,或者说是,将向文波关于凯雷收购徐工,和三一收购徐工本来有一定差异的两件事作为一件事考虑。好像全世界希望收购徐工的只有凯雷和三一两家,而徐工也必须马上二选一。其实这其中有很多误解。


首先申明:我并不认为三一收购徐工是最好的选择,我也不认为凯雷就是外资最好的代表。但世界上想收购徐工的,也不仅是这两家,而徐工也不是一个烂果子,必须马上卖出去,否则就会彻底烂得没人要。


单就凯雷收购徐工案来看,徐工为凯雷设置的、徐工高层自以为豪的三堵墙,我认为都是纸糊的,经不起推敲。至于徐工被凯雷收购是否是最好的选择,我无从作出判断,但是从徐工高层提出的三堵墙来看,徐工高层考虑得还差得很远。



此外,就外资收购而言,财务资本收购和实业资本收购,希望徐工高层搞得更明白一点。在细节上有很多差异的。而很可能其中微笑的几条差异,就导致了收购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有网友想继续讨论,请不要在此处再提三一,不要以为打击三一,就能将矛头转移。三一的实力,我比你清楚。

2006-06-21


经过艰苦谈判,SK电讯最终获得了18个月内与联通的排他性合作机会,要知道,这18个月将发生什么——



中国3G牌照发放


联通CDMA网络升级为CDMA2000


中国电信运营商可能进行的重组(协议中包含了重组可能引起协议中止的条款)


由于中国电信行业目前存在的众多变数,SK电讯在此刻入股,可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虽然包含很多风险,但也可能就此打开中国这个金矿,获得巨大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SK电讯的合作内容,只包括联通的CDMA网络,具体分为五个部分:CDMA终端联合开发与采购、CDMA无线数据业务平台开发与应用、CDMA市场营销、IT基础设施、网络演进与优化等,而置联通拥有上亿GSM网络用户不顾(根据联通公布5月数据和近期发展速度,到目前为止,应该已经超过一亿),虽然包含了“网络演进与优化”内容,但对GSM用户来说,可能是如何将GSM网用户转移到CDMA系中的问题。


五月底六月初,BREW2006大会在位于圣地亚哥的Manchester  Grand Hyatt酒店举行,期间专程参会的中国联通副总裁李正茂,就包括3G、增值业务、SP/CP合作等很多问题,李正茂向《通讯世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专访李正茂:联通双网将先后向3G演进)。其中有这么两段:



李正茂进一步透露,在向3G演进方面,CDMA将有明显的优势,其升级到EV-DO非常容易和快捷,这一点上联通比竞争对手有很大优势。例如按照投资分析,CDMA向EV-DO的升级成本只有GSM向WCDMA投资的1/3,这也将使联通在营销和服务上先走一步。在谈到EV-DO的版本选择时,李正茂透露联通倾向于跳过0版本而选择最新的A版本。


但李正茂同时指出,“EV-DO的先行并不意味着联通的G网不进行升级,今年联通将对50个城市的G网升级到GPRS。在3G演进上,WCDMA一定不是其唯一的升级选择,还可以采用别的技术。”在记者追问下,李正茂认为,“GSM升级到UMTS是自然选择,但WCDMA只是UMTS的一个选项, TD-SCDMA也是选项之一。”这是否意味着联通的G网将向TD-SCDMA演进呢?只有拭目以待了。


根据李正茂先生的观点,联通将CDMA向EV-DO A版本升级是必然的,而将GSM升级到UMTS是自然选择,但不一定选择WCDMA还是TD-SCDMA。


因此,很可能SK电讯与联通合作,意味着联通双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SK电讯与联通合作协议见:


http://www.chinaunicom-a.com/pdf/unicom2006062101.pdf


相关:


如SK入股联通获批 电信市场格局已定


联通因TD-SCDMA而得利?


向文波博客关闭评论了,但向文波的博文还没有结束。


如果我也象向文波博客后面有大量垃圾回帖的话(虽然表面显得人气很旺),我也一定会关闭回复。这是因为,虽然我自己对回复是什么无所谓,但广告帖、粗俗谩骂帖大量存在,而没有形成有效沟通的话,博客评论交流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而且很可能会因此影响了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形象。(幸好我的博客关注的人很少,垃圾回帖也少,删除起来容易一点)


博客关闭了评论,再没有大量使用链接等手段的话,其实web2.0的博客和web1.0的专栏已经没有了任何区别。前段时间已经有了博客由于不屑于继续成为漫骂的窗口而关闭、删除的事件,那可能是对博客的一种最消极的应对办法。现在从关闭博客改为了继续发文而关闭评论已经是一种进步。不过已经回归了 web1.0。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象搜狐方刚博客一样,如果想回复,就亮出你的身份来,这应该算一种积极的表态了。


回到向文波的博客上,向文波开博客最开始的目的就是要发泄徐工股权转让中的不合理现象,其实在其博文中已经明确表态,即使徐工转让被终止,三一收购徐工的机会也不大。其更关注的是在徐工转让中的不合理现象:


1、合作对象的选择:在国内有选择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优先考虑;是否应该与实业资本的合作,优先于财务资本。


2、徐工的转让流程是否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3、徐工转让的价位是否构成了国有资产流失,是否有为了“出嫁”做假帐或有意降低经营业绩的嫌疑。


王岩松表示,与凯雷合作,是两年来逐步选优的结果。我们在此次并购中至少设立了三道防火墙。其实三道墙都值得考究一下。


       第一道防火墙是改变了引资对象。美国凯雷是财务投资者,非产业投资者。财务投资者与产业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战略目标不是在工程机械行业做成垄断之势,而是迅速做大、做强它并购的企业,然后拿到国际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或股权转让赚钱。


——从这点可以看出,徐工对财务投资者并不了解,财务投资者为了快速出手,会采取大量的财务手段,如分拆、裁员、压缩成本等,以快速提高短期盈利,这是财务投资者提高公司当前价格的常用手段,对公司长远发展并不利。


  第二道防火墙是通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与凯雷签订了严密的限制性条款,使凯雷无法在未来向境外产业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地出售合资公司股权。按照这种条款设定,推动徐工到海外上市几乎已成为凯雷退出的唯一路径了。王岩松说。


——限制凯雷“向境外产业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地出售合资公司股权”的条款,不可能长期有效,因为如果凯雷入股完成后,凯雷已经是绝对的第一大股东,原来的条款都可以修改。此外,即使凯雷报转徐工到海外上市,照样不可避免境外产业投资者成为徐工的控股大股东。因为只要超过15%,就是第一大股东了。


  第三道防火墙则是毒丸计划。即当凯雷以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方式退出合资公司时,如果任何与合资公司构成竞争的潜在投资者,以任何形式获得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或可能超过15%时,上市公司自动启动毒丸计划:向除潜在控制人之外的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以人民币一分钱或等值外币的价格按该股东届时实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数增发上市公司新股,以实质性地增加潜在控制人获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需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份数量及需支付的对价,从而使潜在产业竞争者在实际上无法实施收购。


——凯雷是第一大股东,而且是绝对控股,毒丸计划随时都可以废止,可以说是废纸一张。


如果凯雷投资徐工真的有什么好处,拿出点真凭实据来。


虽然我也不看好三一能吃下徐工,但我任何时候都希望徐工转制要考虑到国家、员工、百姓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相关:


简评向文波博客文章分析三一收购徐工事件 


徐工为与凯雷辩护 称合作设三道防火墙


股权危机引发改制 徐工细说引入凯雷原委

006-04-25 18:36:04 发现DONEWS推出BBS模式的匿名留言板,出于对业务模式的推演,我写了《别了,do news,开始do流言》,对DONEWS的做法开始担忧。 


2006-05-01 00:55:39 出于竞争情报监测的习惯,对DONEWS做了明确的危机预警《DONEWS做流言可能会伤到自己》。


可能DONEWS的人不屑于听我的话,也可能DONEWS已经把我当作了敌人,因为不久留言板就出现了腾讯雇佣我等为枪手挑战DONEWS,对于这样的流言,我是不屑于回答的。


2006-6-6 13:08:45 我出于对DONEWS的担忧,在博客里记录了《DONEWS头条的攻击性》。


随后发现了《刘韧:马化腾和他的核武器》在各主流网站传播,显然是媒体公关,但效果并不好。可能是出于惺惺相惜的原因,方兴东还写了《不要打架:在商业的江湖上,刘韧居然还是一介书生》,2006-6-8 20:57:33 在博客里记载了《方兴东替刘韧辩护》。


现在,终于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幕,腾讯状告DONEWS名誉侵权,“要求两被告删除在www.donews.com网站上的侵权文章,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500万元”。


不做评论,除了应对官司,DONEWS是否应该想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中国计算机报的记者采访了我,今天文章刊发,见《中国联通引入SK电讯:资本纽带背后的生意》。整体写得还不错,就是居然把我说的联通用户对比搞错了。文中“目前,中国联通G网的用户数量是C网的一半”可不是我说的,我目前的说法是,中国联通G网用户在6月已经超过了1亿,而C网用户只有3千多万。


希望记者下次注意了,也尽快熟悉有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不要犯这样初级的错误。


文章中引用的我的部分观点:



SK电讯的入股,有着众多的优势。万方咨询电信总监付亮认为,目前,全球3G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亚洲的日韩处于领先地位,运营模式基本成熟,在韩国本土市场,SK电讯的CDMA2000已经非常成熟。具体到应用上,广为市场欢迎的移动定位、移动电视和移动支付等多样化的增值业务已经成为SK电讯的重要营业收入来源。


付亮认为,时至今日,拥有两张网络的联通却没有一张网络在覆盖、服务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联通上马CDMA网络,不但没有对中国移动构成威胁,反而GSM网的业务也受到了拖累,两个网络的业务发展都不理想。数据显示,在近期的移动用户增量调查中,中国联通的C网和G网新增用户数在总的移动新增用户比例中都低于市场占有率,中国联通与移动的市场占有率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倒越加明显。


付亮却对这一合作模式表示出了担心,他认为,如此看来,二者的合作将全面偏重C网,而中国联通旗下的C网和G网的关系将耐人寻味。目前,中国联通G网的用户数量是C网的一半,如果单方面对C网加重投资,为了保证两个业务的同时发展,有可能最终实现两张网业务上的分离,由此可能带来的则是中国联通组织机构的新一轮调整。

2006-06-20


近几周,外界纷传SK电讯或SK集团入股联通,虽然传闻有多个版本,但真正能实施的方案并不多,而且此方案与其他电信运营商重组一样仍需要上报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资委,而国家必然将SK入股与其他运营商重组、甚至3G牌照发放后的中国电信运营市场格局综合考虑。


实际上,由此几乎可以作出这么一个推断,如果SK入股联通获得批准,实际中国电信运营商重组和牌照发放也就基本有了结论。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演,虽然传闻的重组方案越来越多,实际上,真正可以执行的方案越来越少。而最大的变数仍然来自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注:以下方案中只考虑四大运营商的核心资产,其他资产合作只会是核心资产变动的补充)


方案1: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合并。


这样操作,重组成本最低,对资本市场影响最小,而且可以形成资本实力基本相当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网通联通合并后的新公司,如果能在3G牌照发放上,适当向中国电信倾斜,将非常有利于形成三强鼎立的竞争局面。


该方案最大的问题是TD-SCDMA牌照的归属。由于中国移动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多次公开表态上WCDMA,因此其很难在3G时代上TD-SCDMA,我曾经做过分析,如果“强迫中国移动上TD-SCDMA会毁了TD-SCDMA ” ,因为中国移动手握GPRS,只要TD-SCDMA不足够成熟,就可以不上,甚至可以一直等到下一代标准成熟或领导人下台。


方案2:中国联通拆分。CDMA引入外资,GSM与网通合并上TD-SCDMA。


虽然拆分成本很高,但如果有外界资本驱动的话,经历一段时间后,可以成为两个不同的运营实体,由于目前CDMA网络实际并没有注入到上市公司,操作并不困难。尤其是如果拆分后,CDMA引入外资,GSM与其他运营商合并的话,可能将两个网都处理得很好,如果联通剥离CDMA后上TD-SCDMA(见联通因TD-SCDMA而得利?),甚至可能获得后发优势。现在网通对TD-SCDMA又异常积极,因此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而如果TD-SCDMA牌照有了归属,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将如愿获得WCDMA牌照。


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是拆分时间,由于3G牌照发放的时间已经不远,实际留给拆分重组的时间非常短,操作困难。而且拆分成本实际很高,拆分后结果的变数很多,国家已经很难在做出这样的决策。


方案3:维持四大运营商不变。


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有关机构在各个利益集团游说以及各运营商高层要求独立(甚至铁通都要求独立)的影响下,保持现在的竞争格局。


但这种模式的可能性,为3G牌照发放留下了难题。如果真如某些咨询机构预测的,中国将发放五张以上的3G牌照的话(联通获得两张),竞争局面将异常复杂。


由于目前各运营商都是国家控股的企业,国家肯定会尽可能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而且国资委近期一直在减少所直属的大型企业。因此几大部委可能都不会看好这种模式。即使暂时不调整,也会逐渐加以调整。而调整的前提,必然是不可能有太大的运营商获得3G 基础网络建设的机会。否则再次调整时,重复建设和浪费不可避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案,如分拆联通,分别与电信、网通合并,操作难度太大,基本不可能一次性实施,更可能采取分阶段逐步平稳过渡的模式。


从以上分析看,只要SK入股联通获得批准,实际上电信市场的重组方案和市场格局,也就基本确定了。由于3G网络牌照发放时间已不远,各运营商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准备就绪,甚至已经启动,因此决策很大就会出台。SK入股联通可以说是一个催化剂,推动了政府决策是采用方案1:简单地将网通和联通合并,还是采用方案2:分拆联通,分别引进外资和与网通合并,或采取方案3:保持现有竞争格局。从目前趋势看,采用方案2的可能性略大一点。


相关:


移动通信论坛:两个值得回味的关于CDMA的发言


歪评瞎论之项立刚点评3G发牌预测  


中国网通:财报亮丽登场期望引进外资获得政策倾斜  


中国电信:财报刻意低调悄然为3G做好准备


中国联通:双网互搏难题继续寄望天使来解决 


中国移动:2G增长强劲可能限制3G发展


联通因TD-SCDMA而得利?


为TD-SCDMA电信移动玩太极拳,移动中招?  


剖析财报相关信息 展示四大运营商3G思路  


 

2006-06-19


西门子通信集团亏损,诺基亚想扩大市场份额,同时电信设备和终端需要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由此触发了诺基亚西门子合并相关部门。虽然是合并,双方也各占 50%的股份,但可以看出诺基亚在合并后公司的影响更大一点,这可能与诺基亚集中在电信领域,而西门子集团与电信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两家合并,西门子有悠久的通信设备制造历史,诺基亚后生可畏,必然在通信设备市场,尤其是移动通信市场,更尤其是WCDMA市场,有一番作为。


相对来说,诺基亚西门子合并电信设备部门后,最微妙的可能是TD-SCDMA。原因有:


一、诺基亚西门子在TD-SCDMA专利中一家独大。


根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提供的信息,“在中国TD-SCDMA标准中西门子占到11%、诺基亚占到32%”见(曾剑秋:诺基亚西门子合并通信部门是看好3G),双方合起来就占到了43%,由于一家独大,很可能诺基亚西门子一家的态度决定TD-SCDMA的未来。


二、原来的合资方华为、普天关系微妙。


此外,西门子与华为合资成立了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而诺基亚刚刚与普天合资成立了普诺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两个公司投入、所占比例都比较相似。西门子、诺基亚合并相关部门后,华为、普天的局面开始微妙起来。很可能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合作。试想西门子、诺基亚都成了一家了,会不会出现拿两家之间的合作相互跷跷板以谋求更大的利益。


三、如果诺基亚西门子提议将鼎桥和普诺两个公司合并,则诺基亚西门子将在合资后的公司中成为第一大股份,TD-SCDMA设备市场格局将大变。


总之,我认为,诺基亚西门子合并设备部门,可能不仅爱立信需要重视,华为、普天、大唐、中兴都需要重视,利用竞争情报分析手段,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等诺基亚西门子全球合并完成,开始对中国市场操作,可能也就丧失了机会了。


相关:


爱立信td-scdma战略变化了吗? 


真才基掌舵大唐 机会大于威胁 


信息化的优势是什么,其实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方便、减少人力物力投入,降低运营成本。


但许多信息化都成了领导的成绩,同时还可能是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人力物力投入。


北京公交月票实施一个多月了,我没有看到北京交通部门关于节省劳动力、降低成本的报道,看到的反而是需要增加人手了——要增加在车上“持POS机验票的稽查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见http://www.stardaily.com.cn/view.asp?id=206610),是不是我们可以说纳税人的钱又有一部分被浪费了?


主要内容:


“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成立首支手持POS机验票的稽查队,约500名稽查队员将于月底上车工作,“他们除了监督司售人员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对刷卡乘车的乘客进行检查。””——乘客是贼,典型的性本恶。


“以300路和830路内环早高峰为例,刷卡前300路一辆车的最高客运量220人,车辆满载率120%,乘客最集中的车站登降时间2至3分钟。刷卡后,由于发车密度加大,每车130人,满载率65%,登降时间50秒。”——公交公司负责人的话,刷卡没带来好处,主要方便来源于“发车密度加大”。


“6月16日中午,记者在交道口乘坐803路空调车。上车后,记者惊奇地发现,原本早晨上班时都坐不满的空调车,此时非客流高峰的时段,车上却几乎“满员”,不但一个空座位都没有,车厢中还有不少乘客是站着的。”——不知道怎么说记者,三十多度高温下查空调车满载率。


“刷卡乘车,均衡运力,是交通部门推行一卡通IC卡的初衷之一。从今年4月1日发售一卡通IC卡起,巴士线路原有刷卡系统的刷卡量就在增加。以前每月不足9万笔交易,4月份增加到38万笔。5月10日全面刷卡乘车当天,巴士线路的客流从每天170万人次增加到190万人次,其中,23万人次是持卡乘车,客流增加了9%至10%。“刷卡前830路每辆车的客运量40人,车辆满载率40%,刷卡后每车达到70人,满载率达到70%。登降速度无明显变化。””——不能证明“刷卡乘车,均衡运力”,830车满载率提高更可能是有些人上不了三百,此外温度提高,空调车载客肯定增加。


另:北京地铁和公交公司增加了大量的需要每天工作的给卡输钱的工作人员,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地铁的窗口,不能给公交月票充次?


 北京公交一卡通:一卡两户  


 北京交通一卡通IC卡规则为回避矛盾做了多少让步


北京交通一卡通IC卡规则为回避矛盾做了多少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