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运营商短消息代码统一,从政府管理角度、从消费者角度,从SP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从运营商角度有利有弊,弊端主要是个性化服务的提供。此外,代码更换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实施短消息代码统一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如果满足运营商个性化业务的需要。
二、如何将代码更换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据曹增辉言,在其博客里有人回复了一个3G建网方案,他认为靠谱。
方案大致如下:
从内部朋友处获悉,7月2日(星期日),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发改委、国资委、信产部开了内部会议,会上已达成如下共识:因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需要, TD-SCDMA必须交由实力最强运营商运营,即中国移动。但鉴于目前TD规模测试的不理想结果,承诺中国移动运营一年TD后,视情况进行混合组网。
联通的G网以租赁方式让给电信及网通运营,分别在南北组建WCDMA。
联通运营CDMA2000的3G网络。
也就是说,发3张3G牌照。
中国移动上TD-SCDMA,但一年后可以混合组网,实际就是说,一年后可以上WCDMA,如果TD-SCDMA好用,就混合组网,如果不好用,实际就成了WCDMA独立组网。
中国联通上CDMA2000。
中国电信和网通要投资在联通的G网上建WCDMA,而且只能是上半个中国,也就是说获得局部牌照。
这个方案,表明上看似合理,其实可以说是不懂市场运作的人在摆棋子,表面公平,实际问题多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中国移动,我一直认为“强迫中国移动上TD-SCDMA会毁了TD-SCDMA ”,原文观点如下,中国移动拥有非常好的2G网络,根本不可能积极推动TD-SCDMA的商业化,如果TD-SCDMA不成熟,中国移动就不会大规模上。现在如果承诺中国移动一年后可以混合组网,相当于答应了中移动可以迟一年获得WCDMA的3G牌照,也就是说,中国移动在北京奥运会前将可以大规模布 WCDMA的3G网络,中国移动更不可能全力去推行一个商业化不成熟的网络。一年后再上3G也就是拖了一年,如果考虑到移动已经建设的设施,实际迟的也就是八九个月。何况另两个3G网络都有问题(见下面的分析)。
其次看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虽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3G牌照——WCDMA牌照,但不光是局部牌照,而且网络还是租用中国联通的,也就是说两大运营商要大规模投入3G的话,只能是投资在别人的网络上,又是局部网络,两大运营商会心甘吗?再则,网通如果只获得局部牌照的话,如何保证漫游,漫游到联通的网络?网通的网络?如何结算,反之亦然。由于三家关系的复杂性,实际拖延了3G建设。
中国联通将G网租给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自己上CDMA2000,表面看很有利。但一下减少了拥有上亿用户(约占联通用户总数的四分之三),中国联通CDMA2000虽然在3G有先发优势,但一下子在用户数上成了第四,优势也不再明显。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这个3G牌照发放方案,可能是一个让所有运营商都平庸的方案,对TD-SCDMA没有任何好处。最后的方案可能还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然后G网上TD-SCDMA,C网上CDMA2000(见如sk入股联通获批 电信市场格局已定 ,sk电讯介入或将助推联通双网分离)。
相关:
年报分析
7月6日14:00,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市场与产业室主任史炜做客新浪对话3G栏目。其中大量的篇幅谈到TD-SCDMA(见《史炜释疑TD测试遇挫》),其中关于TD-SCDMA部分内容包含以下内容:
1、“我不是搞技术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战略性问题,所以最近一个时期我也在找电信研究院他们搞测试的人员,也在找运营商”核实相关测试情况。
2、“TD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接入技术,主要还是咱们自己做的,然后外国的专利主要是网络技术,系统技术,所以再这么一看,这个问题应该说并不是物理层面和原理层面的问题,主要还是测试设施的问题。”——这个测试不知道指什么?“这次测试,主要是测试设施问题”,专家的证据是保定居民不让建TD- SCDMA网。——此处提到的测试设施实际是测试网络中的设备,与通常意义说的用于检测网络设备性能的设施不同。此外,测试网包含了北京、上海、青岛、厦门和保定,专家只听了保定一面之辞。
3、“我觉得当然运营商有情绪是正常的,我能理解这种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如果我是运营商我也会这么想,我是一个投资人,我拿一个没有经过商用测试的技术,我肯定担心,我积极性肯定不高,因为既然我们强调企业自主经营,所以运营商的做法并不能无可厚非,所以这样导致保定的掉线率比较高。”。6月22号“我得到一个信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专家教授,他接到保定的电话,说在保定的通话率达到97%,这个数字准不准我不敢保证”,专家听了另一个专家传来的消息,一个测试网的不知道准确不准确的消息,就到处传播?不知道居于何种目的?
4、专家提到的建议现在就发TD牌照可以加速TD商用成熟,这没有问题,不过我真的不知道,TD发牌照怎么“村村点火,处处点灯”,专家看来常去医院看病,否则不会把技术测试和病人到医院检查联系起来,要联系也应该和体检联系起来。
5、“我听说有一个数据,现在很多人认为我这个数据是不对的,说TD在一般的专利当中只占百分之十几,但是在核心技术中我们占非常大的分量,如果这个信息是准确的话我们一定要支持TD,当然这里头我们要算大帐,如果TD真的有问题的话,我认为我们真的要回顾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国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也不能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不清楚事实支持下的一段内容含糊的话。
6、“但我想你总要给他一个机会,因为他终归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标准,拿出去练,练一年不行就下马,就换别人”。——呵呵,纯粹是电信的门外汉。
难道谈一谈华为,就可以成为电信专家?还可以“通信第一博客史炜诞生 7天访问逾30万”。
此外,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研究机构的专家,不知道是如何定位的,是国家有关部门的智囊,还是一个有一个特殊招牌的普通研究者,位置不同,岗位说明有很大区别。如果是国家智囊,其工作主要是提供内部支持,对外发言代表国家机关,应该慎重。如果是一个普通研究者,是否可以利用自己岗位,获得特殊资源,并在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以国家机关下的个人的名义向社会公布呢?
随着巴西的失利,忽然来了一股风,联想签约罗纳尔迪尼奥代言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带来损失巨大。
其实,由于签约较早,在世界杯之前联想已经有了收益,而世界杯的表现,本来就是双方的一个对赌,如果巴西拿到了世界杯冠军,联想将额外获得益处;而如果巴西成绩欠佳,尤其是罗纳尔迪尼奥发挥欠佳,联想得到的收益本身并不会那么大。
巴西失利,为那些忧国忧民,认为国企高层都是笨蛋的媒体记者又提供了一次事后算帐的机会。在中国,做企业难,做知名企业难,可能原因也包括这些。有时候不理睬这样的报道,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不过这次联想开始了公关活动,最终的结果反倒让人有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可以说是画蛇添足。媒体的文章首先出现在了新浪、搜狐这样的网络媒体,充分显示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同时,“萝卜快了不洗泥”,在仓促之中也有不少漏洞。尤其是新浪记者那篇。
新浪科技:联想签约小罗合同揭秘 英特尔微软至少出资500万(7月6日15:22)
搜狐IT:联想1000万签约小罗 小罗失利对联想影响不大(07月06日18:16 )
作者都是该网站的工作人员。以新浪报道为例:
1、报道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公开身份者是“联想集团发言人、品牌推广公关总监朱光”,显然,朱光先生知道这篇文章,但其中有“绝密合同”、“内部人士”的内容同时出现,显然说不通。
2、“新浪科技从国际体育营销的消息人士处得到一份绝密合同”,看来相关国际体育组织需要清洗一下队伍了,否则绝密合同怎么能公布给媒体?
3、该消息人士知道1000万人民币中,联想的上游厂商微软、英特尔所出的费用“不少于500万人民币”,可以理解,但该人士说“联想此次签约小罗实际上占了天大的便宜”,缺乏说服力,给人故意贴金的感觉。
4、联想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从最近一个季度的全球销售业绩来看,已经达到了拉升销售的目的。据第三方数据公司检测,联想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检测应该是监测的误笔,数据监测公司居然出了没有数据支持的结论,显然是自己在演示。
5、文尾“(文刀客)”的签名值得回味。
另外,新浪和搜狐的口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差异。在新浪文章中“联想内部人士透露”的消息,部分出现在搜狐文章中“据朱光透露”,越发证明了该文章是公关文章。
注:由于竞争情报分析的习惯,经常需要对部分文章进行分析,以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而文章写作意图,包含内容的真实程度辨别,就需要长期积累。如将该文定义为公关文章,新浪文章中联想签约代言费用中有微软、英特尔的部分出资,几乎可以肯定是事实,此外,在此新闻中,以及此新闻和其他媒体活动报道相结合,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
中国高技术公司如何转型
2006-04-15 00:35:52
■
3G引发的电信改革思考(之三)
2006-04-15 00:18:32
■
3G引发的电信改革思考(之二)
2006-04-15 00:15:48
■
3G引发的电信改革思考(之一)
2006-04-15 00:06:32
■
有效监管和公平竞争
2006-04-15 00:04:22
■
国家战略与电信业“走出去”
2006-04-15 00:01:12
■
《中国电信业——走向市场的博弈》序
2006-04-14 23:56:42
■
嗨!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光临我的BLOG
2006-04-11 21:36:18
本来写了《向文波算错帐可以理解 三一硬买徐工不会成功》就不想再写三一徐工之争,因为从三一要收购徐工,就几乎已经注定了两败俱伤的结果,不想再参与其中了。
不过看了响云霄写的《徐工:是不是三一的又一块舢板》,才知道原来两方都准备好了重磅炸弹,已经想好了不弄个你死我活不成了。看来有生命危险,你们继续玩,我撤了。
试举文中两段内容:
一
几乎在三一的每个制造基地,人们都能看到放在新车生产线上的三一旧泵车,这些产品在翻新之后,与新产品同样摆在星沙基地的道路上,供客户挑选。至于用户拿到的是新车还是翻新车,就全在用户的专业水平了。
终于在2004年之后,类似月饼陈年旧馅的做法开始暴露,三一的市场名誉开始滑落。
二
靠降低用户的进入成本,来加大产品推广的速度,可一旦用户还款出现问题,资产保全部门立即进入,组织律师和当地势力共同清欠,一点条件不讲,强行将用户手里的产品拉回,拉回的产品则再次进入商品流通环节,其中用户已付资金却已大部转为毛利。
对于产品使用程度太高的产品,则通过提取用户其他资产来进行抵债,这也是三一大楼门口停着众多的宝马奔驰的来源。
并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老用户手里拉来的轿车,在一批一批接送着来访三一的新用户。
某分析师说,如果中国联通和网通获得第一张3G牌照将没有资金实力建设。我不禁哑然失笑了。难道网通和联通的高层都是傻子,没有实力还要上马3G?如果可以这么简单下结论,国家有关部门还有必要为3G牌照发放那么慎重吗?
分析师的观点是,如果获得首张3G牌照,需要投入100-200亿元人民币,网通和联通没这个钱。先不说,其计算的100-200亿投入有没有根据,联通从GSM网络和CDMA网络升级对资金有没有区别。事实上,联通和网通最近的动作都正好驳斥了这种说法。
联通向SK发行可转换债券10亿美元,10亿美元已经相当于该分析师预测的100亿元的80%。
网通现在正搅入香港电讯盈科电信资产的竞争中,如果将该股份卖给其他公司(如港资或中国移动),也可收回上百亿元。
何况,目前从整个公司的层面看,联通和网通的现金流量都是正的,现金储备在增加,而且两家公司都很容易通过银行贷款、出卖股权等方式,获得3G建设所需的资金。
因此,无论是联通,还是网通,实际都不缺乏获得首张牌照后的“首期3G建设资金”,事实上,如果只需要100-200亿的话,铁通、卫通也没有任何问题。中国铁通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获得3G牌照,铁通计划融资数百亿元。卫通最近获得的银行信用额度贷款也可以满足这样的资金需求。
我的观点一直是,由于世界对中国3G市场充满期待,实际上四大运营商都不缺乏3G建设的全部资金,运营商如何投入,除了牌照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投资后如何在3G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如果网通上3G后,还只是中国通信市场四大运营商中的“老末”的话,就很难保证投资收益,实际也不成功。而如果网通或联通领先其他运营商获得首张3G牌照的话,相信无论是谁,都不会放弃赶超其他运营商的机会,如果只是区区200亿人民币,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题。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网站策划中,有三个事件值得关注:
一是新传、搜狐通过文广签约了网站视频独家转播权,虽然只是“世界杯官方每场4分钟精彩片断的网络视频版权”,新传的视频直播“真人秀”每天直播留言区也成了网友看不到直播发泄的阵地(见新传体育的世界杯直播:花钱挨骂的版权监督者),但在互联网上免费视频直播世界杯的大量减少,腾讯等网站等前期宣传直播的网站也不得不挨着骂,取消了直播计划。
二是搜狐与2006年德国世界杯官方音乐版权所有者Sony&BMG,签署合作协议,获得SonyBMG的2006德国世界杯官方歌曲的无线和互联网“数字首发”独家授权。
三、体坛周报联合TOM独家提供世界杯前线报道。《体坛周报》是世界杯官方指定的中国唯一平面支持媒体(见体坛周报携手国际足联成2006世界杯官方合作媒体)。
三个事件的特点,最引人注目的全是独家,此外各网站还签约了大量的独家评论员,独家网络博客作者,这些好像都是在迎接即将于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这些获得权益的内容使用方,无形中也成了版权的保护者,例如,新传就为减少网络世界杯直播做了大量工作,据说准备起诉十多个大型网站的侵权行为。
这无形发出了一个信号,未来网络媒体的竞争更多的是排他性资源的竞争,因为只有利用了排他性资源,才能形成个性。由于排他性资源高额的版权成本,盗版将受到严厉制裁,而没有实力竞争内容的网络媒体将逐渐出局。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不简单复制内容,对内容进行二次组织的搜索引擎、聚合工具得到了支持。象百度、GOOGLE提供的资讯,中搜等提供的个人门户服务,已经RSS聚合工具、论坛聚合工具等提供的服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许可(除非版权所有人书面禁止,不过由于没有采用网络手段,而要求书面提出,这实际上直接来禁止成本和沟通周期,使许多人却步)。
参见:
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就是同样是今天的新闻,“中移动称正对Millicom尽职调查”、 “中移动加速并购Millicom 现调查已超越财务层面”,表明中移动的收购正在深入下去。
一时还看不出,中移动是否已经彻底放弃了收购Millicom,因为暂时的放弃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谈判手段,只不过原来我们企业用得少一点罢了。其实收购是一个成功,放弃不合适的收购本身也是一个成功,因为收购成功的标志,不是收购了没有,而是收购后能否达到原来的经济预期,给股东带来了收益,如果收购没有带来收益,即使收购了也是失败。
在国际资本市场运作中,懂得在适当时候放弃尤其重要,其重要性要超过收购时的财务谈判。欣喜地看到中国移动继中海油、华为之后也懂得了放弃。
不过希望即使彻底放弃收购Millicom,也不要影响中国移动的国际化策略,作为中国最好的运营商,走出去非常必要,要想成为国际领先的运营商,必须进入国际市场。即使收购Millicom不成功,很快也会有其他的收购机会出现,譬如现在的电讯盈科,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联合控股没什么不好,投入也不大。
当然收购的对象选择要慎重,收购的模式,收购的价格策略、谈判技巧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这也是国内企业向国际扩张必须学习的。
另中国网通在电讯盈科的资产变卖中,也遇到另同样问题,中国网通一味坚持希望保持现状不变,而李泽楷去意已决,中国网通懂得适当放弃更显得重要,因为中国网通没有资金实力控股电讯盈科,何况还有两个资本集团在“抬轿子”(提高收购价格)。(见出卖电讯盈科股份是网通最好的选择 )。至于由于固网出卖牵涉到的国家安全问题,当然重要,但不是网通一家能够解决了的。
我曾经在博客中写到,向响的PK结果,可能双方没有赢家,但徐工高层肯定是输家(响云霄博客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加速其背后徐工高层下台),因为PK会吸引大量媒体关注,收购案会越来越透明,如果徐工高层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很快会曝光,记者是敬业的,墙是会透风的,社会就是这样。
经济参考报发表了记者王文志的一篇文章,《徐工并购案曝内幕 中标者凯雷出价比摩根少10亿》(http://business.sohu.com/20060703/n244061185.shtml),将投标过程和出价情况说得一清二楚。
本报记者近日到徐州市徐工集团采访时获悉,在徐工改制的第三轮竞标中,摩根大通曾报价4亿美元左右,凯雷报价3.75亿美元,凯雷实际支付给徐工集团现金2.55亿美元,两者相差1亿多美元,约合10亿元人民币。
投标过程:
第一轮:2003年春,徐州市有关部门向海内外发出对徐工集团进行改制的信息,当年秋30多家国内外企业和基金机构,向徐州市有关部门和徐工集团提交了《收购项目建议书》。2004年6月,经过第一轮竞标,徐州方面确定7家潜在投资者。
第二轮:2004年9月,经过第二轮竞标,徐州方面从中选出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3家为候选投资者,这三家皆为财务投资者。
第三轮:2004年10月,徐州方面进行了第三轮竞标,其标的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85%的股权。该轮各家竞标的价格一直被作为秘密保守,外界无从得知。《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独家获悉,摩根大通报价4亿美元左右,凯雷报价3.75亿美元,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报价最低。
针对“此次招标标准是为凯雷量身定做的”这一说法,《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短信向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求证,王民委托王庆祝回复记者:“这不可能。”
徐工凯雷谈判过程:
记者求证全程具体操作徐工改制的徐工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王庆祝,王庆祝对记者表示,这是商业机密,暂时不能对外界透露。但他表示:“的确有一家报价比凯雷的3.75亿美元高数百万美元。”
王庆祝称:“凯雷在其它附加条件上更有优势。”但他没有具体说明“其它附加条件”是什么内容,仅仅表示,“现在不是向媒体透露的时候,等审批结果出来了,会跟媒体说明的。”
在徐工与凯雷的后期谈判中,徐工方面还做了大量让步。例如在竞标中,凯雷曾承诺未来徐工机械的董事长可以由中方担任,但是最终谈判结果却是外方担任董事长。对此,王庆祝表示,根据新的《公司法》,在有限公司中,董事长仅仅是一个董事会的召集人,在外方占有优势的董事会中,哪一方担任董事长的意义不大。
凯雷出资情况分析:
凯雷3.75亿美元的组成是,其中2.55亿美元收购徐工机械82.11%股权,0.6亿美元以增资方式获得徐工机械2.89%股权,在徐工机械 2006年业绩达到一个设定值后,凯雷再将0.6亿美元注入徐工机械。即使这1.2亿美元的增资部分全部被注入即将被凯雷控制的徐工机械,徐工集团也仅仅获得0.18亿美元的股权溢价,简单计算,凯雷实质出价比摩根大通低1亿多美元。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