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08-14


搜狐陈中写了《史炜博客不是发改委博客》发在DONEWS上,史炜不能简单代表发改委,这是肯定的,但史炜的发言中大量引用由于工作便利带来的消息,并且推导结论,如果是专利的话,应该是“工作发明”,文章的著作权很可能也应该有其工作机关的一部分。


另外,史炜本人只是发改委下属研究机构的一员,本身应该是发改委的智囊,其相关业务领域的言行,必须受到有关保密法规的制约,史炜的部分行为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边界。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媒体朋友深思一下,被媒体炒作成通信第一博客的史炜先生,其通信知识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其对通信领域发表的建议又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而将这些观点和其工作机构联系在一起,显然有误导读者的嫌疑。对于我手下做电信竞争情报分析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史炜、邓寿鹏这些人的公开发言中,有多少代表国家,多少代表其工作单位,又有多少代表个人。


如果管理官员开博客谈论业务,确实是值得有关管理机构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博客里质疑凯雷收购徐工,被许多人说成为公司行为。而响云霄匿名博客反击,也被许多认为不是公司行为。再加上这些国家官员的不代表国家机关却利用职务信息的博客,看来博客管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看来我也得注名一下:我这篇博客只代表个人观点,与公司无关。


相关:


国家代表丢丑td-scdma产业经济年会 


邓寿鹏局长能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吗 


分析向文波博客回复:支持大胜反对,但远弱于漫骂 


响云霄敢与向文波当面pk吗?


中移动市值超沃达丰,成了全球市值最高运营商(http://it.sohu.com/20060812/n244756933.shtml),中移动也在集团的网站上发布了新闻(http://www.chinamobile.com/gyzgyd/xxzx_jtsw_new.asp?ClassID=81&ArticleID=1474)。


中国移动借着超过美国全部人口的用户数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运营商,并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移动还是一个立足于相对封闭市场 ——中国电信市场,具有垄断性质的最大的功能,其国际化的运作才刚刚开始,无论从公司管理能力、市场推广能力,还是从资本运作能力,从研发能力,中移动的竞争能力还比较弱。公司的竞争力,不完全是由用户树,由市值决定的,用户随时可能流失,市场更容易随着股票价格的波动而上窜下跳。


即使是中国电信运营商中,效益最好的中国移动,要成为竟有国际竞争力的运营商,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无论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在国际市场中都还是婴儿,只不过是一个“巨婴”罢了,只有迅速提高国际竞争经验,通过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学习和提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游泳,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电信运营商。


此外,一时市值高的公司并不一定就能战胜市值低的,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蛇吞象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只有能利用各种财务、科研、管理手段,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公司,才是真正的世界级公司。

2006-08-12


8月12日,联通重点选择了136个城市加大业务投入力度,推出的数固业务“联通商务”品牌,该业务目前已经有专线用户3.6万。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业务运营商,联通重振数固业务,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联通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基于固网的服务推广能力,仍让人为其担忧。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品牌并进行推广,就可以形成竞争力的。目前固网商务服务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联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全业务运营商,在中国移动只有一个移动网络,固网运营商只有固定网络的情况下,联通拥有了两个移动网络,一个固定电话网络牌照(说牌照,是因为其推广力度与其他弱小的固网运营商(铁通、北方的电信、南方的网通)相比,虽然获得牌照要早得多,但在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在联通发布固定数据业务的新品牌“联通商务”的同时,作为中国运营商中第一个进军网吧行业者,传出关闭2000家网吧,而且将原因归结到网间结算上,让人很难理解。作为有自己骨干网及固网业务的运营商,利用网吧发展自己的网络服务,应该是基于产业链的延伸,扩大自己的互联网业务用户群体,这样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网间结算成本。如果网吧本来就是基于竞争对手的互联网服务,自己只提供品牌,这样的连锁对合作伙伴吸引力度不够,而且这样的连锁数量再多,给联通业务带来的益处也不并多,其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回到联通商务上,如果联通商务不能充分发挥联通两个移动网络,尤其是CDMA网络数据通信的优势的话,前景光明的可能性不大。


相关:


联通商务”专线用户逾3.6万 启动全国流动服务 


 联通完成重要品牌重组


联通被迫关闭2000家网吧 质疑现行网间结算


 联通SK式变化 细分市场合并两网高端用户 

2006-08-11


昨天香港市场出现了一种电信重组传闻,并且促进了几大运营商股票价格的上涨。其大致内容是“据香港《信报》报道,日前中国电信业重组又出现新版本。消息人士称,中国联通将收购网通,而中国电信则将向联通收购CDMA网络”(http://tech.sina.com.cn/t/2006-08-10/09151079502.shtml)。


联通与网通合并(注不一定是联通收购网通,合并有多种方式,初期并不需要大规模业务融合),同时出卖CDMA给中国电信,我绝得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其可以做到多赢。


1、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网通结合体三足鼎力局面。


2、联通两次新运营商进入经验+四大运营商中网通最充分的TD-SCDMA测试和准备经验+GSM网络及1亿用户,是对TD-SCDMA最有利的一种局面。如能再获得一定的政策倾斜,TD-SCDMA成功机会大增。


3、电信为成为移动运营商做了多种充分准备,包括收购联通的CDMA网络,加上电信的实力,很可能快速增加CDMA网络用户,扭转CDMA劣势。


相关:


一、联通与TD-SCDMA


中国联通卖c网上td-scdma可能是改变格局的最好机会 2006-2-27


联通因td-scdma而得利? 2006-4-5


如果想改变移动市场格局,请考虑td-scdma 2006-2-18


sk电讯介入或将助推联通双网分离 2006-6-21


如sk入股联通获批 电信市场格局已定 2006-6-20


二、竞争情报咨询在电信领域的应用


竞争情报分析在3g牌照发放中的应用 2006-1-26


竞争情报分析:3g风言风语 2006-3-6


3g牌照发放预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2006-7-6


竞争情报如何应对记者和网媒的障眼法 2006-2-15


三、四大运营商3G策略分析


四大运营商都已准备好3g建设投资,td还是难题 2006-3-8


四大运营商3g网络投资分析(供中国电子报专稿) 2006-7-26


当前形势下各运营商3g组网及网络优化策略综述 2006-1-18


如不尽快发放牌照,中国3g标准没被4g淘汰,而是被它自己! 2006-8-2


四、四大运营商年报分析


剖析财报相关信息 展示四大运营商3g思路 2006-3-24


中国网通:财报亮丽登场期望引进外资获得政策倾斜 


中国电信:财报刻意低调悄然为3G做好准备


中国联通:双网互搏难题继续寄望天使来解决 


 中国移动:2G增长强劲可能限制3G发展 


五、TD-SCDMA


诺基亚西门子合并 最大变数是td-scdma 2006-6-19


外资没有蜂拥td,但随时会大规模进入 2006-5-14


采访节录:给运营商一个爱上td的理由 2006-2-27


强迫中国移动上td-scdma会毁了td-scdma 2006-2-23


td让运营商自愿方为上策 2006-2-21


同时安排多家运营商商用试验不利于td进展 2006-2-11


谁可能商用td-scdma通信行业标准? 2006-1-22


运营商设备商缺位 4g可能再蹈td尴尬局面 2006-7-19


强制四大运营商全部TD-SCDMA独立组网后结果推演 


EVD、TD-SCDMA应该从央视放弃AVS学到什么? 


是TD-SCDMA选择运营商,还是运营商选择TD? 


TD-SCDMA要借鉴EVD的经验和教训 


推动运营商TD-SCDMA商用之路 


昨天TOM在线公布2006年Q2财报(见TOM在线有限公司公布二○○六年第二季度财报)。无线互联网服务增长已经明显放缓,在总收益中所占比例也比上一季度(93.6%)下降2.4%。


基于世界杯和欢乐吧活动等的影响,网上广告发展势头良好,但起点过低。现在看来,去年同期基本放弃门户是一个失误,我曾经预测2005年末TOM可能会进入门户前两位,突然放弃,令我大跌眼镜。


净利润比上季度增幅下降,表面原因是移动新政影响,事实上作为中国领先的无线及互联网公司, TOM很难长期靠一条腿走路,取得长期稳定发展。出现危机是必然的。在新形势下,TOM公司将更加关注门户和社区发展,期望3G时代在中国大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TOM已经错过了一年前门户发展商机,资本动荡对新浪的门户地位影响并不大。搜狐、QQ、MSN都加大了门户投资力度,而网易肯定也会在近期内大举增加对门户的投入,门户市场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TOM回归门户,可能最大的看点在于资本对门户内容的影响上。精于资本运作的TOM,可能会更多地采取资本合作,独家内容买断等方式,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个性品牌,形成与其他网络门户有明显差异的竞争优势。对资讯门户市场来说,不管陈彤和曹国伟愿不愿意,在搜狐和TOM的冲击下,内容成本将不断上升。  


主要热点数据:



无线互联网服务收益为4,57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4%,比上一季度增加0.5%。


网上广告收益为38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1.7%,比上一季度增加43.9%。


净利润为1,17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4.7%,比上一季度下降3.2%。


在新的无线互联网运营环境下,公司管理层将继续努力发展门户及社区业务,以为公司带来网上广告业务的持续增长为目标。特别是,公司将努力建设门户网站,以使TOM在线在3G时代到来时,在中国大陆市场处于优势地位。


由于移动新政影响,TOM在线预期第三季度总收益处于3,250万美元到3,450万美元之间,季度跌幅在31%到35%之间。同时,基于公司的固定支出,TOM在线预期第三季度公司利润的下跌幅度会比收益下跌幅度更大。


相关:


搜狐06q2财报发布 内容成本快速上升 


新浪06q2财报显示滞长趋势明显 寻找新业务来源成当务之急

2006-08-10

最近网络上流传这么一种MSN用户对付中国缘的办法,个人是弱小的,只能采取一些被动的应对策略,没试过,不知道是不是好用。不过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对付中国缘的方法
用自己的msn帐号,没错,这样他就不会骚扰了,
但千万不要用自己的msn密码,就用msn帐号做密码的了,这样这个流氓就无法得到你的朋友的帐户名称了,又时间还可以随便注册些其他的,干死这个流氓
随便用sohu,baidu,google什么的,搜索中国缘+流氓网站,
中国缘是彻底的大无赖,
告诉你的朋友你的发现吧。


写了《中国人才发展报告3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其中媒体报告过的部分观点发表了不赞同的看法。《高学历运动致中国人才浪费 2005年损失9000亿元》),《70%中国知识分子濒临过劳死》,《招聘一个公务员平均要花2.6万元》这样的观点,确认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现在人事部有关人员出来解释了,根据其解释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人均直接成本约为200元,见《人事部详解国家公务员录取成本 考生人均约200元》, 详细内容如下: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招考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报名网络运行、笔试面试试题开发等;另一部分是由承担考务工作的各地主管部门按照当地实际情况收取的考试报名费用,主要用于考务组织、考场租用和监考支出等,这笔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


经初步测算,录用公务员人均笔试直接成本为102元。如加上面试,考生人均直接成本约为200元。


在《中国人才发展报告3》中, “主办方总成本包括试卷命题费、工作人员劳务费、试卷印刷运输费、考点租用费、面试相关费用等,所有相加超过1978.5万元”,“全国报考公务员人数已经接近100万人”,如果属实,实际国家招考成本每人只有20元,与200元的有关计算并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报名费60元,招考成本每人20元计算,国家招考公务员平均每多一人获得“利润”40元。


至于考生的总成本,除了报名费60元是硬指标外,资料费、平均培训费用、考生面试体检费、咨询费、交通费以及其他各项杂费总共超过平均每人380元以上的费用,只能是研究者自己简单调查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很难说。


此外,即使调查的结果属实,报名费由于已经间接用于招考,实际只应该按成本计算,也只应该计算一次,超出部分是国家有关机构的“盈利”。


至于每个职位的招聘成本,报考者的成本费用和招聘成本不能直接相加。招聘成本抵消报名费收入后,不会很高。由于不清楚具体数字,这里不再乱言。


我写《如果百度起诉搜狐,博客实名为期不远》时,其实已经利用竞争情报方法模拟推演出了一个结论,博客、论坛实名注册即将全面实施,其原因是作为博客和论坛服务提供者,有责任保证网站不出现盗版侵权、侮辱漫骂、色情等侵权和违法的内容。


如果允许匿名发帖,将防不胜防,匿名博客已经成为公关武器(见当博客成为公关武器的时候……),而媒体已经利用匿名博客炒作一些事件(如 高官王岩松的博客影响力居然不如匿名响云霄,就是bsp的功劳!,百度裁员也遭受匿名博客的攻击)。DONEWS、TECHWEB等的匿名发帖论坛虽然不乏一些有价值的爆料,但更多的是漫骂、对攻。


而当搜狐IT社区的“TD测试绝密文件泄漏?”出现在IT频道首页第一屏的时候,如果真是绝密文件的话,搜狐和原发消息者都逃脱不了责任,作为服务提供者的搜狐,必须对发布的内容负责,这不是一句“不代表搜狐的观点”就可以解决的。服务提供者有义务对发帖监督,否则必然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近一起匿名博客漫骂某教授,导致BSP成为被告并且最终败诉,证明了服务提供者也不可能逃避责任。而有效管理的方式,除了增派人手,24小时实时监控外,在服务提供者网站内部建立一定的发帖级别管理、发帖审查机制、发帖者信息备案,即使服务提供者不这么做,有关机关也会有所要求。


当然实名注册并不代表必须实名发帖,允许只公开帖子或博客文章主人的昵称,这样保留了论坛相对只有的特点,而且实名注册信息,除本人同意公开外,只有网站的少数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第三方,即使是警方,也只有具备一定条件后才可以得到查询授权。


相关:


经典推荐:博客与公关研究专题 


web2.0大潮下的新浪新闻模式 


评论会扼杀名人博客吗? 


响云霄博客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加速其背后徐工高层下台 


响云霄的名字应该保密吗?——答杜文:从揭密“响云霄”是何许人… 


 

2006-08-09


受SP新政影响新浪无线收入下跌


信息时报 潘敬文


  分析师认为,门户网站需寻找新业务收入来源


  8月3日,新浪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第二季度新浪广告营收在世界杯报道的带动下大幅增长,包括手机增值业务等非广告营收则出现下降6%,公司净利润为1040万美元。


  分析师指出,鉴于新浪网的无线增值业务占据非广告收入的四成,因此受到运营商SP新政策的影响比较大,搜狐由于无线业务比重不高,受新政影响比较少。


  据新浪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新浪42%的营收来自移动增值业务,而这些来自无线增值业务的营收中又有约67%与中国移动的月订购服务有关。由于中国移动7月初对移动增值服务规定做出调整,要求SP延长移动增值业务新订用户的试用期并设置两次提醒确认,以及向已订购短信、彩信、WAP业务的客户发送提醒短信,告知其已订购的移动增值业务的种类和资费情况,这对无疑对新浪产生不利的影响。


  万方咨询分析师付亮向记者表示,运营商新政对2大门户网站的影响将在第三季度进一步加强,但由于新浪收入中无线业务比重较高,对其的影响会大于对搜狐的影响。


  他向记者分析说,新浪2006年第二季净利润为104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1000万美元,收入增长大大高于利润增长,但从企业发展曲线看,新浪现有业务已经超过了快速增长期,进入了饱和期。他认为与二季度相比,三季度预期增长放缓,新浪如还计划保持快速增长,除大力对广告和移动增值挖潜外,必须寻找新的业务收入来源。


来源:http://tech.sina.com.cn/t/2006-08-08/09111074842.shtml

2006-08-08

中国移动不缺3G资金,但并不排斥融资。中移动回A股上市是其年初制定的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回归A股是融资渠道多元化和成为世界级电信运营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3G直接关系不大。


四大运营商实际都在最近进行了债券融资,其目的只是为了托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


低成本融资是扩大资本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国移动的国际化策略一直没有变化。


 


中国移动的战略部署已经不局限于国内了,已经开始关注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了,例如竞购巴基斯坦电信、谋划收购Millicom,参与4G标准的制定等,


 


世界级的运营商都是基于全世界进行资本操作的。


具体说社那么地方融资成本低,就可以去那里融资。有时候为了进入目标市场,也会做一些定向的资本运作。


 


中国移动国内融资的好处有:


1、拓宽资本来源渠道,为今后发展储备资金。


2、让使用者参与到公司的投资中来,既是使用者也是股东,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网络粘性,可更全面地协调公司发展。


3、积极在国内资本市场活动,对提升国内品牌影响力有很大好处。回归A股后,报道会大增,有利于公司品牌发展和公共关系发展,降低广告和营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