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6-09-16


媒体最近登了两条新闻:


3Com拟完全控股“华为-3Com” 11月底完成


筹资15亿 华为欲夺华为3COM控制权 


表面看是华为和3COM争夺华为3COM的控制权。但其新闻的核心内容都是:



华为与银湖合伙公司(Silver Lake Partners)、贝恩资本投资公司(Bain Capital)及德州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竞购华为3COM,三家的出价在10亿美元至15亿美元之间。收购完成后,华为可能最终保留约20%至30%的股权。


华为收购后股份降低。股份降低了又如何控股呢,目前没听说华为3COM有什么特殊投资项目?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一下华为3COM的股份结构,华为49%,3COM51%,只有两家公司拥有股份,如果3COM不想卖,华为花多少钱都迏不到收购目的。看看两个公司对华为3COM的依赖程度,华为收购了与华为3COM竞争的港湾,而据说最近一个季度,华为3COM收入占3COM的一半以上。明显3COM更需要华为3COM。


如果这些属实的话,3COM没有可能放手华为3COM,而3COM如果不出卖股份的话,华为引入再多的投资机构也不会如愿。从3COM最近的公开发言,也可以看出其对华为3COM志在必得。出售的可能性很小。


这就是说,华为如果收购的话,可能购买的不是华为3COM,而只能选择3COM!


再换一个角度看,华为并不是一个善于收购的公司,而且其目前的全球业务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收购华为COM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再综合“华为可能最终保留约20%至30%的股权”,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华为引入三家投资商更大的可能是抬高3COM收购华为3COM股份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华为增持华为3COM股份可能性不大。而如果华为能在这个时候考虑,引入风险资金,杠杆收购3COM,我将非常佩服华为高层的勇气。


相关:


卫通并入航天科技集团真伪分析


竞争情报专刊创刊号:情报真伪辨别专题正式推出,欢迎索阅  

2006-09-14


“据韩国大国家党议员沈在晔13日介绍,信息通信国策研究机构——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ETRI)从1995年至今年的11年间,作为CDMA技术的研发费用收取了高通2405.31亿韩元的专利使用费。”(来源:韩国从高通公司收取大宗CDMA专利使用费


韩国方面的报道,我认为和中国的类似,爱说正面新闻,所以,韩国收多少专利费我不是很关心,更关心的是韩国在CDMA专利中的比例和相应的发言权,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韩国和高通联合向中国、印度收取高额专利问题出现。


要知道,由于人口众多,中国和印度几乎可以肯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CDMA使用国家,至于谁是第一,还得看各国的发展。当印度要求高通降低专利费的时候,据说高通居然说出了在印度专利费比中国低20%,不知道是真是假,也不知道联通是否成为了冤大头。


但我知道,联通的CDMA从机卡一体变为机卡分离再变为机卡一体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找到CDMA发展缓慢的原因,而很可能是一点一点在放弃我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国际谈判能力,同时使我们的CDMA终端提供商日子更加难过。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韩国,韩国CDMA系转战中国市场,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从运营商、设备商到终端厂商的一致行动。三星CDMA手机即使再向高通支付专利,也从中国市场拿走了大量的利润。


而反过来,看看我们的“走出去”,设备商、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很少,中移动要投资MILLCOM,其实这个公司早就是华为、中兴的客户了。而中兴甚至在国际市场开始了自己并不熟悉的运营业务管理,而且是其不熟悉的其他国家的市场。


三一是否能并购了徐工,我认为没可能,本来已经被炒得越来越冷了。忽然中国新闻网9月13日出现了这么两条:


特约记者 萌芳的《徐工并购求解”爱情方程式” 看”婚嫁”风险与机遇


以及非常眼熟的一篇攻击三一的文章《三一终显进入徐工迫切意图 参股徐工成唯一选择? 》,


文中,“市场名誉冲高回落”、“客户信任几乎消耗殆尽”、“竞争加剧利润难以为继”,都好像三一是一个马上就要死的人了,这些观点都曾经在某攻击三一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博客文章中出现。


该文没有署名,不知道中国新闻网是否支付稿费,以及向谁支付。


 


我写了“北京移动网通争食开学校园市场,联通呢?”,现在北京联通面向学生市场的”新势力”终于降价了,面向“新势力”用户新推出50元/月的短信套餐,其中包含1000条短信,不分网内网外,合每条5分钱。“新势力”用户本月起即可申请该套餐,并于下月起生效。此外,北京联通还将“新势力”此前15元/月、20元/月的两档短信套餐所包含的短信条数增加了10%,约合每条6分钱。(http://it.sohu.com/20060914/n245331617.shtml


记者的分析很值得回味,“引人关注的是,此前一周,北京移动曾在内部低调试验面向“动感地带”用户的15元接听套餐,当时北京联通并未公布反击举措。业内普遍认为,北京联通在此时进行降价,目标显然直指暑期后及国庆用户增长高峰期,应对北京移动降价的意味十分浓厚。”


根据新闻,如果没错的话。


李一男的职位: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


李一男所在的部门:战略与市场部门


李一男的职责:管理该部门的首席技术官办公室。


看来“李一男重回华为 首席电信科学家头衔只是过渡”是正确的,而21世纪经济报道丘慧慧认为,没进入核心团队,将协助副总裁徐直军推进与国际大运营商的沟通(见华为收编李一男 看中其海市场外拓展能力)的分析,未进入核心团队应该是正确的,而协助副总裁徐直军推进与国际大运营商的沟通是否真实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近一步证实了,我回答新京报记者时候的观点,华为看重的是李一男的研发能力,希望李一男能在华为成立世界级别电信运营商的道路上出一番力(见华为否认李一男任”虚职” 身份类似于CTO),华为高层也根本没想李一男的接班问题。


从目前的职位看,李一男在华为轮席主席的六人之下,但华为给了李一男“首席科学家”称号,也是为了向李一男及各界表明,公司非常重视李一男,尤其是他在研发方面的能力。而没有象一般公司那样直接将CTO(首席技术官)的职位给他,主要是因为李一男还需要一段时间融合,另外也可能包含华为未看好李一男的管理能力。CTO比首席科学家多的更多是管理方面的要求。


至于华为的接班人,我认为,华为内部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可以将华为带上百亿美元且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电信设备商位置的人,现在的华为六人集体管理,实际也是不得已为之。任何内部培养接班人的想法都有问题。未来必须找一个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专家来,这个人很可能不是中国人,或者现在还不在电信设备商这个圈子里。

2006-09-13

银联推出电话POS机,这对一些小商户,销售频次较低的商家,水、气、电等缴费单位,以及有类似需求的实体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家庭电话POS机,就有意思了。家庭电话POS机功能强大,价格当然不是普通几十块钱的电话可以比的,由于功能复杂,相信安装使用也会比普通电话麻烦不少。


什么样的家庭会用它呢?用它干什么?


交电话费?一个家庭一个月没有几次,而且可以一次性到银行缴纳。


交当当网的购物费用?购买其他小额支付产品?当当网可以上门付费的。


购买大件?去商场可挑选,自己还是上帝,为什么要在家里?


此外,提前交了钱,货不到怎么办,找银联,银联管吗?


另外,现在网络支付、普通电话支付已经很发达了,有必要用电话POS机吗?


总之,我找不到银联家庭电话POS机在家庭合适的应用场所。这会不会是垄断下的畸形儿?会不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


另外,不妨查一下,该产品是否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了资金支持?


相关:


http://news.baidu.com/ns?word=%CB%A2%BF%A8%B5%E7%BB%B0+%D2%F8%C1%AA+POS%BB%FA&tn=news&from=news&ie=gb2


这段是我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观点:



“中国移动在3G牌照迟迟没有结论的情况下,为满足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将GPRS升级到EDGE,应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做法。从GSM到GPRS、EDGE,再到 WCDMA和HSDPA,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过渡方式。”万方咨询电信总监付亮认为,中国移动并不认为自己一定获得TD-SCDMA牌照,而其实,即使是获得TD-SCDMA牌照,在TD-SCDMA 3G网络具备竞争力之前,为了与CDMA2000及WCDMA竞争,升级到EDGE,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服务,也是必须走的一步。“这一方面可以暂时弥补由于TD-SCDMA不够成熟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即使TD-SCDMA将来真的不能商用,由于已经有了EDGE,已经可以与其他运营商竞争,同时延缓GSM被淘汰的时间。”


主要观点完整描述如下:


一、升级原因:3G牌照迟迟未发,为满足用户的数据业务需求。


二、与3G的关系。


1、如果获得WCDMA牌照。


从GSM到GPRS、EDGE,再到WCDMA和HSDPA,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过渡方式。


2、如果获得TD-SCDMA牌照。


(1)在TD-SCDMA 3G网络具备竞争力之前,为了与CDMA2000及WCDMA竞争,升级到EDGE,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服务,也是必须走的一步。可以暂时弥补由于TD-SCDMA不够成熟导致的竞争力下降。


(2)即使TD-SCDMA将来真的不能商用,由于已经有了EDGE,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运营商竞争,同时还可以延缓GSM被淘汰的时间。


 


来源:


中国移动将全国上马2.75G?

2006-09-12


有很多人问过我,我们分析的竞争情报报告与一般咨询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有什么区别。


我这里统一回答一下:


竞争情报分析报告最重要的是反映事务现状,并基于几乎必然的发展规律,展望近期的未来。


例如,关于中国移动3G策略。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11日在“2006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说,中国移动将把2G技术扩容和3G技术更新结合起来,首先建立2G和3G技术可以共享的核心网络系统。尽管3G技术呼之欲出,但由于现有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中国移动要继续进行2G扩容。(见http://search.xinhuanet.com/search/xhse.jsp?sw=%CD%F5%BD%A8%D6%E6&sc=0),因此有人为此担忧起TD-SCDMA的未来。


这源于目前主流的声音,包括媒体、专家,甚至政府官员,都希望中国移动能够上TD-SCDMA 牌照,而且认为中国移动是唯一能让TD-SCDMA成功商用的公司。如果其他运营商上TD-SCDMA,发展将会慢得多。这种分析,如果单一的、静态的考虑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不一定能反映动态的现实。在竞争情报分析时,必须将每一个分析结论放到实际模拟环境中做战争模拟,看看结果如何。


因此,我们今年2月得出了“强迫中国移动上td-scdma会毁了td-scdma”的结论,而认为如果今年3月份能发放TD-SCDMA,并给与足够的倾斜,运营商大力投入的话,“td-scdma用户份额可能达到40% ”,这里得出的是用户份额,因为我们认为TD-SCDMA初期的客户高端比例会比较小。此外,几乎同时,我们也认为,同时安排多家运营商商用试验并不利于td进展。 


半年来,我和几个同事、朋友一直做着相关的战争模拟,年初由于TD-SCDMA进展缓慢,并没有能够吸引中国电信去积极争取。确实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商用还有待验证的TD-SCDMA网络,确实要担的风险太大了。


这半年中,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推演的结论也不断做出调整。8月推演结果最可能的方案,也成了“最合适上TD-SCDMA的是联通GSM,最合适上TD-SCDMA的运营商是中国网通”,至于联通和网通是合并,还是网络出租,那是国家有关部门决策的事了。我们不做盲目的推测。


当然即使如此,由于,1、时间过去了半年,2、中移动每月新增加400多万用户,3、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的实力相加与中国电信相比仍没有太多优势,4、全球3G趋于成熟,这四个原因,即使基于中国联通G网的一亿用户,TD-SCDMA要想获得超过 30%的市场份额可能性仍不大。


回到中国移动的3G策略上,由于有很好的2G网络支持,又不缺乏建设资金,因此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移动的3G策略会很灵活,有需要就上,有竞争对手紧闭,可能受到威胁,也会大规模上,但不会主动出击,即使上也会从成熟地区开始逐步展开(其实,任何一个运营商,除非从零开始又解决不了漫游问题,否则不可能全国铺开3G网络建设)。这在我7月份的“四大运营商3g网络投资分析(供中国电子报专稿) ”中已经分析了,实际上中国移动也将保证2G、3G的平滑过渡,这实际也是王建宙先生11日发言的核心内容。这个结论,我们在竞争情报分析时,得出已经一年了,没必要由于王建宙先生的一个讲话,就担忧起TD-SCDMA来。


相关:


3g牌照发放预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竞争情报分析在3g牌照发放中的应用 


跟踪联通双网问题一年的部分收获 


四大运营商都已准备好3g建设投资,td还是难题 


剖析财报相关信息 展示四大运营商3g思路 


如sk入股联通获批 电信市场格局已定 


中国移动:2g增长强劲可能限制3g发展


关于联通上td-scdma和cdma前景的几个答复 


强制四大运营商全部td-scdma独立组网后结果推演 


联通cdma牺牲发展做出盈利,可能会放弃 


中移动王建宙提醒联通:不可能获得两张牌照 


联通网通合并同时卖cdma给电信传闻分析 

2006-09-11


在9月9日—10日杭州召开的首届中国网商节,马云称“我觉得阿里巴巴集团的结果一定是失败的”,甚至被搜狐、DONEWS作为标题,难道马云的豪气没有了吗?这不符合竞争情报中的公司行为分析结果,何况还在它们公司自己组织的会议上,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到了杭州。见新闻


到新闻中看一下,原来正好相反。


马云只不过玩了一下哲学,内容如下,“马云称阿里巴巴集团的结果一定是失败的,别说什么阿里巴巴,全世界任何的组织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走向死亡,结果一定是失败的,我的任务是活的更长一点,我知道结果是失败,但是没有想过失败以后干吗。”


马云的推论是:


条件1:全世界任何的组织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走向死亡,结果一定是失败的;


条件2:阿里巴巴集团是一个组织;


结论:阿里巴巴集团的结果一定是失败的。


因此,马云认为“我的任务是活的更长一点”。


 这与标题反应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做了标题,记者是出于吸引人的目的,还是没有理解清楚就不清楚了。


事实上,在竞争情报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大量表述有问题的新闻,如何利用象公司行为分析、战争游戏、行业趋势分析、产业发展规律研究这样的工具去伪存真,将占到竞争情报研究工作中信息搜集部分的70%以上的时间。否则,大量的真假新闻混在一起,将大大提高工作强度,也将导致竞争情报研究成果效用的大大降低。


沈阳将(2006)海民初字第9553号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部分内容传到了博客,并将地址传给了我(见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6/1057.html),沈阳告张明(秦尘)一案终于告一段落。


结果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尤其是对张明的处罚和我预想的基本一样。除需要承担公证费和诉讼费,没有资金赔偿。


作为博客服务提供商(BSP)博客网几乎没有什么责任,可以说是BSP的一次胜利。不过个人认为,由于沈阳采用的证据公关时间和方式上限制,博客网能有这种结果,可以说是幸运。未来BSP仍需要继续加强对博客的管理,否则仍可能象另一个博客案件(教授告BSP)那样,成为被告并败诉。


事情已经过去了,希望张明(秦尘)不要再说什么“第一告第一”,赶快找回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