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7-03-09

移动运营商资费不断下调,与小灵通的差距已经不再明显,中电信网通也纷纷推出了“我的e家”、“亲情1+”等促销手段,具体活动有小灵通固话一号双机互打免费只交一部月租、固网老用户免费领小灵通、省内漫游、国话小灵通宽带捆绑营销等策略纷纷出现。


由于没有移动网络,小灵通曾经是固网运营商向移动运营商进攻的武器,现在移动资费不断下调,小灵通原来的资费优势不再明显,而其网络信号差、容易掉线、增值业务少等缺陷逐渐显现了出来。


固网运营商在积极申请移动牌照,表达希望购买或合并联通网络的同时,也纷纷推出了各种自救措施,除了省内漫游是增加小灵通移动性外,其他模式更多是固网运营商将自身的业务优势:固话、宽带、小灵通整合营销以延缓小灵通退出市场的时间。


但这些活动都不能制止移动替代固网,要想真正提高竞争力,它们仍必须尽快获得移动牌照,届时,他们通针对小灵通的促销手段,大都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到移动网络上,换个角度就是,它们已经在试点移动网络的营销了。

2007-03-08

3/07,CNNIC启动国家域名腾飞行动,从现在起到5月31日,只要花1元就可以新注册一个CN域名并使用一年。其目的是促进网民注册域名,认为“网民拥有域名的比例和互联网应用的程度成正比,1元体验CN域名的活动将会释放众多网民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极大提升我国的网络应用程度和网络经济规模”。


其想法我不能苟同。真正建立一个网站,并不只是拥有一个域名那么简单,至少你应该教会网民如何建立域名,并将其转移到自己已经有的博客或个人主页上,否则其申请也不会对其增加互联网应用需求有任何好处。而如果一年后仍没什么用,可能其连是否注册过域名也不知道了。


相反这可能导致了更多的玉米虫出现。随便哪个人都有可能一时兴起,就注册几百、上千个域名,说不定能从中挖掘出一个价值数万的“黄金”域名呢,即使卖不掉,就当摸彩没摸中,也损失不大。(可能这会造成中国CN域名注册的虚假繁荣)。


如果真想推动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最好多来一些实际的工作,如象傻瓜相机那样教授如何建立网站,如何应用互联网,建立独立域名有什么好处,开发大量的网站建站模版供网民选用和体验,可能这比少收几十元的一年域名注册费要有效得多。网民更关心的是互联网应用,而不是域名的应用。


三八妇女节了,送女朋友、老婆、老妈……,所有身边的女性一个域名吧,反正也不值个钱。


在中国移动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谊会上,王建宙简要介绍了中国移动2006年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王建宙指出,去年中国移动在三个方面的发展表现突出:


一是开拓了农村市场,使农民真正用上了手机,农村市场成为今后发展潜力很大的市场;


二是数据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强劲;


三是人均话务量仍然持续增长。


这三大方面是拉动中国移动市场发展的“三驾马车”,且今后两到三年还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王建宙还从中国移动发展的现状出发,就提升中国移动软实力和正确处理投资者与消费者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并与到会委员展开了深入讨论。


 


06年几大运营商都发现了农村市场这个蓝海,而中国移动推广和投入力度最大,这保证了其新增用户快速增长,而由于数据业务、人均话务量同步增长,虽然资费持续下滑,但中国移动ARPU值不降反升,这保证了其效益不断增加。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认为这种势头还将持续,同时中国移动也认识到存在的软实力差距问题,如与其主导TD试商用,大举进军国际市场相联系,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全方位出击态势已经形成,未来几年其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很难撼动。


相关:


中国移动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召开座谈会 


移动日收入8亿元 王建宙寻找下一个1000亿 


中国移动发力研发将延续领先,如何限制?

2007-03-07

中国移动TD试商用百亿设备招标,参与投标的企业不再是原来的四家,爱立信、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外资厂商出现在参与招标厂商名单中。

去年当某媒体分析外资蜂拥TD的真相的时候,我的监测结果是外资并没有太多实质性介入,遂写了外资没有蜂拥td,但随时会大规模进入(2006-5-14),2006年10月,UMTS论坛主席发表了对TD-SCDMA的看法,专家、媒体纷纷猜测其改变了态度,我认为wcdma阵营对td-scdma的态度没变 (详细分析请点击)。


现在TD试商用百亿设备招标,中国大规模上TD将成为事实,外资纷纷来收获果实了。爱立信、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两家公司公开应标,而诺基亚已经拥有了鼎桥51%和普诺49%的股票,肯定会从TD商用中获得不错的收获。其中爱立信早在近一年前,就明确表示随时可以提供完整的TD解决方案。


要注意的是,这些外资很可能提供的是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其中与WCDMA相同或类似的设备(包括核心设备),而将TD具有特殊优势的接入设备外包给国内的合作企业,其真正在TD上的投入并不大,而其获得的收获非常可观。 


这也进一步警示我们,TD只有在国内成功,才可能走向国际市场。海外某地的运营商先于中国内地大规模建设TD网络,这种可能性很小,除非是中兴通讯这样的设备商在海外有股份的电信运营实体,不过就是这样,要想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可能性也不大。中兴通讯在罗马尼亚投资的TD试验网就是一个很好的“走出去”的例子。


虽然TD的测试网已经在香港、韩国有了实质性进展,香港、台湾也对建设TD网络有所考虑,但这些都是以中国大力发展市场为前提的。我相信,只要中国内地TD用户超过5千万,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韩国、朝鲜、日本都会考虑网络建设,因为它们的经济已经和中国融合在了一起,一丝不融合的成分都不愿意有的(参见运营商选择td的理由有哪些?)。


相关:


只要td在内地成功,就可以漫游到香港 2007-2-12


周寰:td-scdma中国第一步的成功是关键 2005-10-18


爱立信td-scdma战略变化了吗? 2006-6-11

2007-03-06

半年前的2006年9月,中国移动开始将数数十个城市的网络升级到EDGE,我也就此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写了博客中国移动为什么升级EDGE?


目前中国移动升级GPRS到EDGE的行动,在国内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实施,甚至已经完成,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人发现了信号,这与中国移动成为TD-SCDMA下一阶段主导运营商并不矛盾。中移动有更深入的考虑,其做好了两手准备(参见中国移动接手TD试商用破局中国3G),过去半年,TD发展很快,现在中移动的TD投资力度也要大得多,同时中移动用GSM抢低端用户的力度也大得多。半年后的今天,中移动的领先优势越加明显,手头可以随时调配的现金也更加充足,而且在国内A股上市条件基本具备,这为其两条腿同时走路提供了机会。


以下是我回答第一财经记者孙琎的内容(EDGE升级布局渐浮水面 中移动两手准备3G):



万方咨询电信总监付亮认为,中移动为满足用户对数据业务的需求,将GPRS升级到EDGE,应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做法。从GSM到GPRS、EDGE,再到WCDMA和HSDPA,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过渡方式。


即使中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在TD网络具备竞争力之前,为了与获得更成熟的CDMA 2000及WCDMA竞争,需要先利用EDGE“补漏”,可以暂时弥补由于TD-SCDMA不够成熟导致的竞争力下降。


目前,中移动投资EDGE,也可以缓解联通CDMA 1X网络,以及将GSM升级到GPRS甚至EDGE网络的数据业务竞争压力,争抢高端用户。


 


有一点需要再做一个补充解释:


中移动投资EDGE,实际是为提供数据业务能力,以对抗联通的CDMA1X网络,这也为TD-SCDMA大规模商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必须尽快推出数据能力更强的下一代产品并商用,否则运营商很难接受。


相关:


中电信网通签署竞争合作协议 近为互联互通远为移动牌照


四大运营商对“联通网通合并同时卖cdma给电信”传闻的态度分析

看了《联通寻呼衰退的综合分析》,觉得分析得非常透彻,可见作为联通员工的作者对联通的了解。


不过个人认为,作者还是就事论事,没有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和寻找到在衰败过程中可能的解决办法。 


记得三年以前,我和一群朋友谈到寻呼的时候,我们就得出了完成不同的方案,联通完全有机会将寻呼用户平滑过渡到移动通信用户,现在回想,我们可以说是联通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

 

从技术角度讲,寻呼的功能已经完全被手机短信,甚至手机电话代替了。而后者正式联通的主营业务。联通完全有机会将原有寻呼用户中的一部分转移到手机,甚至联通有开通手机寻呼服务的机会。但很遗憾,联通放弃了这个机会。

 

类似的还有联通固网,当竞争对手中国电信已经推出了“我的e家”,网通推出了小灵通、固话同一号码的服务的时候,联通固网完全有机会推出类似的业务,该业务甚至可能成为其充分发挥目前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全业务运营商优势的主要武器之一,去年八月,联通推出数固业务“联通商务”品牌,我就怀疑会不会将双网问题变成三网问题其竞争对手中国移动虽然只有一个网络,但面向企业客户的中国移动虚拟网VPMN业务发展相当迅速。事实上,就是电信网通的主动收缩也比联通的各自为战要好(见中电信网通签署竞争合作协议 近为互联互通远为移动牌照)。

 

联通的优势在哪里?主要有两点:(1)全业务运营商,(2)相当GSM具有优势的CDMA1X。

 

现在的问题是,不久的将来,固网运营商将获得3G牌照成为全业务运营商,联通如何在此之前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动了,2006年就再利用牌照发放前有限的时间,大力提高网络覆盖质量,大力发展农村用户,甚至违规开始提供固定电信业务。联通呢?如果其他三大运营商都获得了3G牌照,成为全业务运营商。联通再找原因,是不是太迟了?可能等不到那时候,联通已经被分拆了。

 

相关:

2006-8-16 跟踪联通双网问题一年的部分收获

2006-09-25 即使没有结算问题,联通wimax也是下一个联通网苑 

2007-2-9 中移动将3G牌照发放拖到年底 最大焦点仍是联通双网运营 

2007-2-15 双网分营第一枪:北京联通以两个套餐应对移动 


去年底,UT斯达康CTO黄晓庆加盟中国移动,近日又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成为全球第四家OMA IOP全球永久测试基地。


继去年七月与全球六大电信巨头联合成立NGMN后,中国移动发力研发,动作频频。这表明中国移动加大了基础领域研发的研究投入,这也预示着其将在全球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球网络容量最大、用户最多、市值最高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从去年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收购香港华润万众、入股凤凰卫视、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运营商巴科泰尔,动作不少。但如果真正想在世界电信市场有足够的影响力,必须加大基础研发,中国移动高层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回头看国内电信市场,中国移动明显领先于其他运营商,而基础研发投入将保证其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竞争对手必须早日发现有所应对,否则将长期处于不利局面。


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现在运营商重组的中心可能已经从如何通过重组建立有效竞争局面,转变成了如何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限制中国移动领先局面的扩大。个人认为尽早发放3G牌照才可能限制中国移动,同时应该迫使中国移动象SK电讯那样走出国门,而中移动可考虑和国内的设备商携手走向国际

2007-03-05


欢迎加入IT竞争情报讨论组,一起探讨竞争情报在IT领域的应用。


主要内容:


中国IT竞争情报研究实践及应用研究。


包括:


1、软件、硬件、互联网、电信等IT相关领域的情报分析及应用;


2、竞­争情报应用技巧探讨。


地址: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i_it?hl=zh-CN


信产部公布了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其中在电信领域,“积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有效有序市场格局形成”引人关注。


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有效有序市场格局形成的意义。目前国内电信市场竞争严重失衡,中移动一枝独秀,中联通拥有两张牌照,而两大固网运营商却未获准提供移动服务。这种格局随着移动被固网替代趋势的持续,将导致两极分化不断加剧。


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有效有序市场格局形成的意义,这为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通信市场敞开了大门,弱势运营商可能借助外来资本的力量,加大投资力度和业务转型,以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非公资本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家对运营商重组的影响。例如SK购买联通债券并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后,分拆联通的难度已有所增加,而如果和黄这样的国际巨头入股网通的话,很难再说网通还是弱势运营商。


可以想象,07年非公资本将成为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催化剂,在促进有效竞争格局形成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无论是信产部,还是国资委,都不支持公有资本国内异业投资,按理说,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应该成为一些发展速度已经减缓的行业投资的重要新兴领域,如房地产、互联网,如果将其仅局限在主业内,无疑也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善。


附:中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相关内容:
http://www.mii.gov.cn/art/2007/03/01/art_111_1936.html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电信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鼓励非公资本参与电信市场运营。


(三)健全电信监管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建立和完善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准入评估体系,按照新技术新业务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业务分类和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有效有序市场格局的形成。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经济调节和利益保障机制,完善监测系统等技术支撑手段,改进网间结算标准和结算方式,重点解决互联网等的互联互通问题,保障网间通信的畅通。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资费管理方式改革,完善资费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服务质量监督力度,积极发挥中介机构及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用户监督”的良好互动局面,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科学规划、合理分配有限的码号、域名、频率等紧缺资源,完善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规范通信建设市场和设备进网管理。

2007-03-02


《新青年·权衡》推出《聚焦搜索引擎》,我应邀写了2006年动荡最大的也是其中最难写的雅虎搜索,欢迎大家批评。










雅虎:战略转型能否重现辉煌





   雅虎已经摆脱了迷失在十字路口的彷徨,“企业搜索+社区”战略定位开始清晰
   
                                                                                    文/ 付亮  万方咨询研究总监
  
       全球知名的搜索引擎提供商雅虎到了中国,发展却一波三折,并不顺利。独立运作、并购、合作等几乎所有的本地化方式都尝试了一遍,雅虎中国却仍然处在主流市场边缘。不论是花费上亿美元收购了3721这一搜索引擎领域独一无二的大手笔收购,还是与阿里巴巴、淘宝网合并这一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似乎都没能阻止目前雅虎搜索下滑的趋势。2006年,雅虎中国更是负面新闻不断,与奇虎的相互起诉、与反流氓软件联盟的官司、谢文的闪电离职都曾引起一片喧嚣。在谈论国际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的时候,往往也会把雅虎当作一个典型例子。雅虎虽然还在三大中文搜索引擎之列,但与百度的差距不断拉大。
   
       雅虎何以至此?2007年的雅虎,能在中国重现其辉煌吗?
        
       雅虎搜索缺少什么
   
       技术水平差?这个说法不成立。2006年底,在约800万用户参与的对雅虎与百度搜索引擎的盲测中,约有65.1%的用户无法分辨雅虎和百度。在2006 中国搜索年会上,雅虎更是一举囊括 “多产品用户综合最高满意度奖”、“最佳图片搜索引擎奖”、“搜索引擎技术进步奖”和“音乐搜索最具潜力奖”四大奖项,获奖项数量位列大赛第一。其首席技术官吴炯也表示,经过一年辛勤的努力,雅虎本地化已经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成果。不管是内部的、第三方的评测,还是竞争对手的内部评测,都说明雅虎中文搜索总体质量和竞争对手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市场能力差? 2006年,雅虎成为华语音乐榜中榜首席赞助商,耗资数千万举办“雅虎搜星”全国选秀大赛,花8000万夺得央视标王。2006年9月,斥资3000万聘请张纪中、冯小刚、陈凯歌三位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导演拍摄的《阿虎篇》、《跪族篇》、《前世今生篇》三部广告片的陆续上映,更是引起了业界轰动。雅虎公关从各种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炒作,显示出了非凡的市场推广能力。
   
       资金投入少?2006年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合并后,研发、市场活动就数千万的投入,让其竞争对手非常羡慕。
   
       人才欠缺?且不说雅虎强大的研发和市场团队,仅看领导层,周鸿祎、马云、谢文、曾鸣,哪一个不是名声响当当、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的人物。
   
       雅虎搜索的问题出在战略战术的制定和执行上。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合并的一年多时间,雅虎搜索的战略一直处于摇摆、动荡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也缺乏必要的默契。
       
       雅虎搜索曲折的发展历程
   
       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合并之初,马云就把雅虎中国定位为搜索,而且是阿里巴巴、淘宝网的搜索。雅虎中国网站首页简化到与百度、Google一样,只有一个简单的搜索框。然而,在搜索没有取得足够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之时放弃门户,看似全力支持最有价值的业务,实际结果却是网站流量和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双双下降。
   
       数月后,雅虎重拾财经、体育、娱乐三大频道,回归门户策略,随后频道陆续增加。虽然管理层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新调整了战略,但雅虎依然在门户和搜索之间徘徊,迷失了方向。
   
      2006年10月,积极推广WEB2.0的互联网知名人士谢文担任雅虎中国负责人,雅虎中国将发展目标修改为“搜索+社区”。但谢文只在该位置上待了40余天,种种原因导致双方的合作难以继续。短时间内换帅,对雅虎的顺利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随后,阿里巴巴的“总参谋长”,长江商学院企业战略管理教授、电子商务专家曾鸣代理了雅虎中国负责人,对阿里巴巴集团电子商务、搜索、支付、社区等业务战略规划发挥了重要影响力。表面看雅虎中国的战略方向没有调整,仍然是“搜索+社区”,但实质上已经开始朝电子商务助手的雅虎搜索转移。
   
       不但战略调整过于频繁,雅虎市场和技术的衔接也出现了问题。央视广告、雅虎搜星活动、三大名导拍广告片等一系列举动,对雅虎搜索做了大量持续的宣传工作,但此时的产品并不成熟。直到下半年盲测活动推出时,才在技术上证明了雅虎搜索与百度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而直到2006年底举办的搜索年会上,雅虎高层才敢说,经历一年多的技术攻关,雅虎中国在中文化和本地化上已经逼近和超过百度,在技术上领先于百度。
       
       雅虎新战略
   
       2007年1月7日,雅虎中国又对战略定位做了微调,宣布将重组成为一个面向企业的搜索引擎。雅虎的设想可以描述为:产品定位为高端,目标用户定位为企业,锁定高端客户,不在市场份额上与百度竞争,同时根据客户分析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
   
       雅虎认为,开展专门化的搜索业务,可以有效地规避来自百度和新浪等主要网络门户的强劲挑战,这应该是基于对用户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雅虎搜索吸引了更多企业客户,而百度的用户大多是学生。雅虎搜索的定位,也向“电子商务助手”方向渐移。
   
        同时,雅虎中国领导层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方式,而不是像百度一样只有一个简单的搜索框。雅虎将对其搜索结果的权重进行调整,更加倾向于企业或商业网站,同时把雅虎搜索嵌入到阿里巴巴的即时通讯工具“阿里旺旺”上,通过为“阿里旺旺”上千万高端用户服务获得竞争优势,通过个性化内容定制和内容推送形成与用户的互动。
      
        新的道路仍非坦途
   
        至此,雅虎中国的战略定位开始清晰,技术、市场、人才都围绕“企业搜索+社区”的方向加以调整。但这条路依然荆棘丛生。
   
        首先,高端客户战略定位能否奏效?雅虎搜索没有采用类似人才搜索、房产搜索这样的垂直搜索细分方式,而是对客户进行了高、低端划分,将服务重点放在了能带来更多收益的高端客户上。由于搜索引擎的特殊性,针对高、低端用户的搜索结果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细分后能否打破旧有市场格局还很难说。
   
        其次,雅虎为高端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客户的需求复杂多样,搜索引擎的服务却是有限的,于是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的选择就异常重要。采用与“阿里旺旺”互动的方式能否准确定位高端客户的产品需求并得到用户认可,是雅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三,雅虎中国如何宣传推广?战略调整后,雅虎搜索更多成为了电子商务的支持工具,这是宣传推广所面临的巨大考验。2006年雅虎中国的一系列宣传更多的是面向大众,在面向企业的高端用户营销方面很难奏效。能否找到合理的宣传途径和宣传方式,还很难说。
   
        此外,雅虎中国搜索的新战略与雅虎全球搜索的服务差异非常明显,这能否能得到雅虎全球的支持,获得多长时间的新战略证明期,也是横亘在雅虎中国管理层面前的现实难题。


        以上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证明。但无论如何,雅虎已经摆脱了迷失在十字路口的彷徨,找到了方向。雅虎的战略转型,值得我们期待。毕竟,雅虎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软实力和硬实力,无人敢小觑。

 相关:


离职任命都是新开始,06年搜索引擎公司人事变动分析


乱弹搜索引擎市场 (写于2005-8-16,一年半以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