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7-05-09


按计划,信产部8日在网站上公布了手机漫游费上限下调调查表(欢迎每个手机用户参与调查),这是电信资费调整首次考虑民意。随着中国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或消费者参与到政策制定上来。但在电信资费下调上,听取民意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近几年电信资费政策改革不能说不大,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从价格全面改制改为上限管制,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定价空间,但消费者并不满意,资费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大量的套餐出现,独家垄断、双寡头垄断不改变,政策更象是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助手。只有尽快进入竞争机制,才可能让运营商利润降到合理的水平。



这次资费改革引入了听取民意,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由于研究民意需要时间,这次上限下调决策需要到年底才能完成。这无疑给了运营商足够长的应对时间。考虑今年3G牌照迟迟不能发放,资费下调成了运营商竞争的主要手段,而现有移动运营商通过下调资费,大量吸引低端用户以提高未来竞争力已经是非常明显的手段,相信到漫游资费上限公布的时候,全国已经没有几个地方的漫游费还高高在上了,虚高的上限下调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在国内漫游费还受一个限制,那就是长途资费。如果单位通话时间漫游费附加低于长途费附加,固网用户流失将更加迅速,在固网运营商没有获得移动牌照前,不论民意调查结果如何,这种局面肯定不会出现。


此外,让消费者对资费下调定价本身并不合适,因为只要消费者脑子正常,其就会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这就很难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很难据此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另:


不要听信某些专家说的漫游成本为零,事实上由于低廉光纤的大量使用,漫游成本确实大大降低了,但仍大于零,而且随着主叫、被叫之间引入的运营商增多,就肯定增加结算,整体运营成本就在增加。否则不光国内漫游费,国际漫游费也应该降为零。

此博文内容来自网络,没找到作者,我能查到的最早来源是浅论重组各方的诉求与可能的结果。转载此文不是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而是因为其想法类似竞争情报的战争模拟,作者从六个运营商角度对重组诉求进行了分析,虽然分析得还不够,另外也没有考虑到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我们也做了大量电信行业战争模拟工作,有自己为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的,也有为客户所做的,欢迎交流。


   奚国华同志说现在3G牌照已经没有技术障隘,剩下的就是重组的难题,重组本身没有难题,困难在于平衡各方的利益.

    中国电信第一选择是合并中国网通,购买联通C网.第二选择是单独购买联通C网.以中国电信目前的实力在合并网通的过程中仍然会占据主导地位,再购买联通C 网,完全有对抗中移动的实力.但合并网通,网通不同意,移动不愿意,联通不支持上次中电信南北拆分的主管部门以及在位的一些官员不愿意看到.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电信能够买到联通C网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中国网通的第一选择是合并拆分出C网的中联通,上马WCDMA,第二选择是单独存在,获得TD经营权.拆分出C网的联通无论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收入都不如中国网通,因此在合并中中国网通将占据主导地位,如不能与联通G网合并,建设中国自有标准TD ,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出现什么结果不可预知,但总比现在要强很多,最起码可以抱住国家这棵大树.但中国网通空有决心有态度,也从实际行动上来支持TD,但国家有关部门不支持网通运营TD,TD 联盟更不愿意.中国网通唯一的希望就在于与联通合并,但绝对不是购买联通的G网,因为网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中国联通的第一选择是保持现有状态不变,得到3G 牌照,利用WCDMA或CDMA2000的成熟度来制约中移动的发展,减少3G 领域的竞争对手,联通是对重组最不积极的一家,也是重组受害最深的一家.中国联通的第二选择是出售C网,收购南网北电,以非主营业务固话与中电信目前的主营业务固话进行胁迫性竞争,以固话与移动的结合来对抗中移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全业务经营,进可攻退可守.

    中国移动的第一选择是合并中国卫通,一来可以减少在偏远地区对卫通卫星的租用,减少普遍服务成本二来可以利用中国卫通获得的L波段的频率实现无线通信网与广电的融合,无论是在3G业务的竞争还是在以后的三网融合中都可以占据主导作用.合并中国卫通的主要问题在于卫通承担的国防功能如何归并,是否有利于中国移动的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中国移动的第二选择是收购南网北电.第三选择是保持现在不变,全力经营TD .充分利用TD实验网的时间差,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
    中国铁通的第一选择是保持现有格局不变,获得3G牌照或集群牌照,吸引外资进入,利用国家对电信企业控股的政策自主经营.问题有二:国家是否允许外资进入?国家能否多发牌照?第二选择是与中国移动合并,在合并后仍然保持固网的经营权,充分利用中国移动的资金以及品牌优势.

    中国卫通的第一选择是保持独立,获得集群牌照以及实现对卫星资源的整合,实现对以上业务的垄断经营.但问题有三:

    1.中国卫通能否获得国家公务机关对使用集群的支持?

    2.中国卫通如何获得大规模的建设资金?能否利用上海国脉经营权的放大在股市融资?能否发行企业债券?能否再获得国家发展银行的贷款?

    3.中国卫通能否获得中国北斗定位卫星民用的经营权?中国卫通的第二选择是与中移动合并.

2007-05-08



去年初,央行就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和覆盖全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信用网络,并以共享企业和个人欠缴电信费用信息为起点,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为企业和个人积累信用财富。该做法受到了业界的质疑,甚至抵制,甚至连央行有关人员也说,央行只针对基础通话费缴纳情况提取信用信息,对于可能引发争议的、电信运营增值费缴纳状况,将不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的提取范围。


我认为,通过积累信用信息,逐步提高信用评级,这对用户来说本来是好事,但现在却未能被用户接受。其原因需要从两方面找:


从央行角度看,个人信用档案服务功能未开通,只起到了为用户记不良记录作用,也就是作为警察,随时给个人信用添污点,这不能为人接受。事实上,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发现信用高者,给与优惠的贷款政策,如较大的额度或较低的利息。


从电信角度看,电信资费制定、宣传、计费、收取过程中目前仍存在大量问题,在它们妥善解决前,个人信用档案很可能不是在记载个人信用,而是成为电信运营商及SP乱收费的帮凶。央行不将增值服务缴纳计入档案,至少可以说明央行对运营商的增值服务管理能力也不认可。


由于有关部门和运营机构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国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7-05-07


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目前市场上公布的招标结果数据差距很大,口径也不一致。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就此发表观点。《中国通信》萧一泓多次联系,只能大致写一个自己的观点。


一、OEM情况


烽火科技、新邮通都是OEM大唐移动产品,因此可以算大唐移动联合体的份额。


爱立信是OEM中兴的设备。


因此最终无线产品入围的仍是原来的四家:大唐移动、中兴通讯、鼎桥、普天。


二、各厂家简单点评(尽可能公正,如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请谅解)


中兴通讯在接入网上获得了最高的份额,这与其对TD前景的判断以及投入有很大关系,与大唐相比,其市场能力也明显见长,此外,中兴通讯将在核心网、接入网都获得较大比例,终端肯定也不会太差。


大唐移动作为一个研究院背景的公司,能过在接入网招标中能够获得如此比例,也应该满意。此外,在TD多项产品上,大唐移动都将以参与者或技术提供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这是其长期投身TD研发的爆发。今后大唐需要在生产、市场推广以及研究产品的商用转化方面下更多的工夫,否则的话,即使TD进展顺利,可能自己的获益也有限。此次通过将设备OEM给烽火科技、新邮通,也是一个将研发生产转变为收益的办法,但应该看到这两个公司市场运作能力也有限,而 OEM方式,自己获得的收益也不会太好。


鼎桥作为中外合资的典范,在TD初期发展相当迅速,但由于其大股东西门子在过去半年间股权的变化,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获得现在的份额,虽然不太满意,但只要调整得当,很快度过融合期,仍有机会在今后的建设中占有更高比例。


普天虽然也位列四大无线产品提供商,但其份额很小,其研发投入少,身为大型国企,市场能力还有明显欠缺,与诺基亚的合资进展也不快,如果这一局面不尽快改变的话,普天将面临出局的危险。


烽火科技、新邮通通过OEM大唐移动产品,进入产品提供上名单,根据各界公布的数据看其份额已超过了普天,但通讯设备领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如果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研发和市场能力,或将自己的优势与TD产品融合到一起,前景也不容乐观。


爱立信很早就提出能够提供TD完整解决方案,这次通过OEM中兴通讯的产品在TD无线产品招标中获得的份额不大,但无论何时爱立信都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强大竞争对手。


三、其他公司


此外,还有两个公司值得关注:


诺基亚西门子目前拥有鼎桥51%股份、普诺49%的股份,虽然最终份额不是很满意,但如果考虑到其近期重组的影响,未来其威力仍不容忽视。


华为技术是中国最大的设备商,也是国内最早关注TD的设备商之一,但由于与西门子合资鼎桥的约束,放弃了TD接入设备的研发,西门子将网络设备与诺基亚合并,打乱了华为理想的战略部署,这种变动本来应该在华为考虑范围之内,例如可以签订这样的条款,“如发生重大股权变动,应获得合作者同意,并且合作者有股份的优先购买权”,这样就不会这么被动。现在华为在妥善处理解决鼎桥问题的同时,应该投入时间考虑一下,如何才能够成为世界级的设备提供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华为现在已经受到竞争对手的重视,例如已经位列思科未来四大竞争对手之一。


更多内容请到http://218.106.252.31/mag/guanlicaijing06/ 观看(注杂志中各厂家份额数据很乱,为中国通信杂志根据报道整理,不代表我的观点,更不是我所在的万方数据、万方咨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