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07年12月27日下午,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在该国东北部城市拉瓦尔品第参加集会遭自杀式炸弹袭击受伤,18时16分(北京时间21时16分)确认死亡,终年54岁。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活跃,大量的华人出现在了世界各地。其中有经商的,有贸易的,也有大量象华为技术、中通建这样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建设商,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更积极参与到了当地的运营中。不仅电信领域外,石油、钢铁、建筑、水利等领域,也都有数万更多的华为在国外,这还未考虑到那些到国外贸易、留学、旅游的个人。
由于国外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今年出现了多起华人在海外殉难事件。虽然我们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事情往往不能如我们所愿。连贝·布托都不能保证安全。
新年了,遥祝海外华人在新的一年:
安全、健康、快乐、幸福!
一般说来,博客都是互联网重度依赖者,其互联网使用时间要明显高于普通网民。
但相继发布的两个报告结果好像并不一致。
26日CNNIC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中有这么一个图表:
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的博客作者只在被调查者的54%。
一天前另一个权威机构发布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调查报告》中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安、沈阳七个城市的网民调查,对网民上网时间描述如下:
“由于包月宽带网络的使用,网民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为5.43 小时,与2005 年上网时间2.73 小时相比(5 城市数据),增加了2.7 个小时,基本上翻了一番。”
就是说七大城市的网民上网时间为5.43小时,这一时间超过70%左右的博客。
这两个数据并不矛盾:
原因如下:
1、调查样本都偏小。《互联网使用调查》样本只有2001个,北京最多也只有453个;其中,网民样本为1,315 个,非网民样本为686 个。而《博客调查》共访问网民1862人,重点访问博客用户486人。
2、调查时间不同。《互联网使用调查》调查时间为2007年3月21日至4月14日,《博客调查》调查时间为2007年11月20日至11月30日,相差半年。
3、调查方式不同。《互联网使用调查》采用简单随机电话调查,《博客调查》采用“随机调查”(未详细说明)。
3、调查地域不同。《互联网使用调查》调查范围实际为七个城市中的家庭用户(而且可能是家庭中爱接电话者),《博客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中国大陆地区。
5、样本限制条件不同。《互联网使用调查》将年龄限定为15-59岁,在所访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城市常住居民。《互联网使用调查》对网民的定义是《博客调查》要求是“注册过博客帐户,在过去半年登录过互联网的网民”。
这些条件都影响了最终的结果,在参考报告进行决策时也应考虑根据目标用户不同对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正。
相关:
2006-6-13 《百花齐放的调查 花样百出的结论》
2007-5-11 《信产部调查引起质疑:漫游通话为何不能低于本地话费?》
2005-11-5 《市场调查玄机:调查方案决定结果》
2007-6-25 《乱侃调研、咨询、盲测的背后》
在我博客《分拆合并都不是电信重组关键》后,有这么一个回复(原文未修改,为增加可读性,增加几个回车):
为什么不实行网运分离?我的主张是把移动、联通的网络整合成一至二张网络,由一家专门性公司负责建设与维护;然后由信产部提出移动运营商的最低门槛,只要达到该标准的移动运营商,都可加入到该网络中去,实行资源共享、全业务的竞争!这样既可避免大量重复建设的资金,又方便用户自由选择运营商;同时更有效地促使各运营商进行公平的竞争!大家说是不是呢?
再说,我相信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中移动、中联通的G网都是同一技术,完全可以整合成一张强大的网络!联通的C网则可以整合成一张3G网络,然后可再建设一张以国内自由知识产权为主的T网;这样、国内的二、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就基本完成了。这三张网既是国有资产,由专门的公司进行建设与维护,同时也是各运营商充分发挥竞争的自由平台;这,该多好呀!
——付亮你说是不是?强烈建设你为此写一篇分析报告,以提供各有关专家和政府监管部门参考。
另外,电信固网也可参考这一方法,由一家专门公司进行建设与维护,然后由符合条件的多家运营商在里面进行业务竞争。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没有署名的朋友的回复,谢谢您和我一样关心中国电信业。
关于网运分离,我们实际已经多次与有关机构、专家进行过探讨,当然支持的不少,不过我持反对意见。原因有:
1、成立专门的单一网络管理商不利于技术发展,由于网络没有竞争,此管理商就不象一个公司,更像一个机构,其并不会象企业那样关心技术的进步,也不会象运营商那样积极地与设备商讨价还价,以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2、成立专门的单一网络管理商会导致典型的“寻租”现象出现。由于各运营商需要在其网络上竞争,因此与其的“关系”成为其最大的垄断资源,使其向运营商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如定价、服务质量等。广电的网业分离实际已经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由于缺乏竞争,卫星电视台在各地落地成本在不断提高(建议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在上星的同时开通网络电视台)。
3、成立专门的单一网络管理商不利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原因很简单,网络商并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的运营商(或其合作伙伴)都有很强的用户分析能力。
4、并没有一个机构能管理这个网络及其与网上的运营商之间的关系。
5、从现有网络看,除TD网应尽快归到一个运营商管理外,移动的GSM与联通的GSM、联通的CDMA网络存在明显的重复建设,如果合并的话,至少联通GSM十万左右基站如何与移动的近三十万基站的GSM合在一起,还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我不赞成网运分离,但我认为,应该尽快开放虚拟运营,例如SK电讯、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和黄、电讯盈科等都中国电信业某些业务的虚拟运营感兴趣。如果固网运营商电信、网通获得移动牌照,初期让移动向电信、网通开放GSM网络,也是不对称监管的不错选择。
相关:
政策不明影响运营商年度规划 中移动利好 [原创 2007-12-26 ]
周五,在博客刊出了《中国电信可否从小灵通直接进入4G?》[原创 2007-12-21],网友反应异常踊跃。下面简单回复一下。
1、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运营商演进方向,宽带移动化,移动宽带化,将交织到一起。目前中国的移动运营商肯定走“移动宽带化”,而固网运营商政策可以相对灵活。目前《中国电信明年将加快部署WiFi宽带无线网络》[蔺玉红 2007-12-24],就是一个明显的运作,据悉,北方电信和北京电信,南方网通都将无线宽带作为2008年工作重点,这也是双方未能续签竞合协议的重要原因。
2、从4G标准进展看,目前国际上对4G还没有定论,但基本都以“移动宽带”为核心。国内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已经在积极推动4G,中国电信也有投入,但金额较少,主要是跟踪。未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都将肯定在4G标准上有很大的发言权。
3、从3G演进路线看,WIMAX目前已经成为全球3G,但离成熟还有距离。未来HSUPA、LTE(包括WCDMA和TD-SCDMA的演进版,目前全球WCDMA新建网络已经全部都是HSDPA。而TD-SCDMA商用网也必然达到HSDPA标准,相关企业已经大力投入了HSUPA、LTE的研发)及WIMAX的演进版将是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这是许多国际咨询机构的观点。
4、从国内竞争环境看,目前中国移动垄断移动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其用户占有率即将突破70%,而联通CDMA网只有7.8%,在11月新增用户占比更不到4% [原创 2007-12-20 ],中国电信获得CDMA网络后起点也很低,同样很难与中国移动竞争,这很未考虑联通双网分拆的过渡期。另外,要想让联通心甘情愿出让CDMA网很难,而且联通肯定会出一个非常高的价格。
5、从小灵通技术演进看,Willcom、UT斯达康及中兴通讯等都有探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有尝试,但都不是很成熟,不过其主要原因是市场规模太小,否则各家都将加大投入。小灵通的“演进”实际并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小灵通技术,Willcom做得和中国小灵通也有很大不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如果对小灵通等感兴趣,在设备商的支持下,技术很快会超过Willcom。
6、一个朋友回复的“小灵通有两条出路:一是单独运营,开放全部实现全国服务(异地服务),日本都与台湾实现国际漫游了,我们也可。二是取消本地网与移动的短信结算(6分钱)话费继续下降到8分,短信5分钱,这样可以延长用户使用习惯,可能还会有一次高峰”,个人认为都有难度,目前有限的异地服务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提供了,由于移动资费与小灵通、固网的比价已经很低,小灵通能够降低话费能带来的用户不会太多。
7、《中国电信可否从小灵通直接进入4G?》[原创 2007-12-21],除了标题4G是为了吸引眼球外,其他都是一种战略思维的探讨,就像李刚在北京邮电大学MBA的课程一样,外人不要过于当真,内部多种考虑。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