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01-22

目前最简单的漫游资费上限方案推荐


当处于漫游时各资费上限为:


被叫上限 0.30元/ 分钟(方案二)


主叫漫游所在地电话 0.40元/ 分钟(方案一预付费,或将预付费和后付费分开,预付费060元/ 分钟,后付费0.40元/ 分钟)


主叫漫游地以外的国内电话 0.70元/ 分钟(方案二)


另:漫游时国际长途=主叫漫游所在地电话资费+国际资费


 


今天,漫游费上限下调听证会将举办,不过个人并不认为其能有很好的效果。原因有:


1、听证会召集方本来应该是国家机关,现在变成了消费者代表和厂商代表与专家顾问团及它们提出方案之间的较量,有关国家机构成了旁听者,而实际上消费者代表并不是行业专家(虽然经过精心挑选,但明显大部分对电信、财务、企业运营等知识欠缺;


2、从信息拥有情况明显不对称:厂家>(大于)专家>>(远大于)消费者代表,因此很难出现公平对话;


3、从近几日的报道看,消费者代表对漫游时计费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很可能出现消费者代表和专家、厂商各说各的,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大家不是在交流,而是在“划平行线”;


4、由于听证背景的调整,听证代表更多是的作用是发表观点,而不是对方案表决,且由于代表结构运营商、消费者、专家成均势,已不具备表决条件;


5、虽然消费者代表表示要“至少再提出三套方案”,按由于他们相关知识的欠缺,而且时间短暂,其方案除非在现有方案基础上加以弥补缺点,否则很难提出考虑周全的方案,这些方案提出的结果只能是由于需要论证它们的可行性而继续推迟漫游费上限下调的时间;


6、从资费结构看,漫游费上限调整幅度受到了移动本地通话费上限、长途费上限以及IP资费等的影响,下调幅度有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部委在积极探索改革,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与支持,而不是给听证会及参会者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


 


个人认为虽然资费下调是长期趋势,目前最简单的资费上限方案可能是方案一和方案二最优惠方案的叠加,也就是上面这个方案,(原分析见漫游费上限调整方案对比》、《漫游费上限听证两方案陷分析》),当然今后各种资费调整步伐应该不断加快。


 


附录:后付费用户两个听证方案受益对比








































拨叫类型 


原漫游资费 


方案一


方案二


资费低方案


主叫漫游地当地 


0.6 / 分钟 


0.4 / 分钟


0.7 / 分钟


方案一


直拨国内长途 


0.6 / 分钟 +0.07/6


0.4 / 分钟 + 0.07/6 


0.7/ 分钟


大多时候,方案二


拨国内长IP  


0.9/ 分钟 


0.7 / 分钟 


0.7/ 分钟。不需拨IP了。


相同


做被叫接听漫游地当地 


0.6 / 分钟 


0.4 / 分钟 


0.3 / 分钟


方案二


做被叫接听漫游地以外电话 


0.6 / 分钟 +  0.07/6


0.4 / 分钟 + 0.07/6 


0.3 / 分钟


方案二


注:预付费方案二明显占优。(此表为本人原创、谢谢各媒体转载,不过下次请注意一下,这里只比较了后付费用户的资费情况)


 


122听证会日程安排:


上午830-1000 听证会预备会答疑


中午:1230-130 记者见面会


下午200-600 听证会正式开始


晚上630新闻发布会

2008-01-21

注:继续保持看图不说话的风格,这里只对数据加以分析,不再做深入研究。如需要更深入分析,欢迎与我联系。


四大运营商公布了12月用户增长情况情况,除网通用户减少速度意外放大外,其他运营商都显得比较平和,虽然联通CDMA网新增用户在当月全部新增用户中所占的比例又达到了4.13%,回到了4%以上,但到12月底其市场占有率更降到了7.760%,月度环比增长速度虽增加了0.05%,但仍明显落后于其他两个网络,这说明联通年底的CDMA促销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


联通GSM网12月新增用户比11月减少了6万,未现年底促销效果,而月度环比增长率近期第一次降到了0.9%以下,发展乏力,前景也不容乐观。


移动年终促销结果也未能显示出来,月度新增用户655.6万,较11月的651.7万有所增长,但环比增长了只有1.81%,低于10月的1.89%和11月的1.83%,不过仍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在全部新增用户中更占到了历史新高的82.80%。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1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82.35%:13.84%:3.82%
10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81.59%:13.99%:4.42%
9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80.06%:15.30%:4.64%
8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79.67%:15.36%:4.96%
7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79.36%:15.73%:4.91%
6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78.24%:16.04%:5.72%
5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77.43%:16.17%:6.40%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1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83%:0.94%:0.75%
10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89%:0.98%:0.89%
9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78%:1.02%:0.89%
8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65%:0.95%:0.88%
7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68%:0.99%:0.89%
6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69%:1.02%:1.05%
5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1.70%:1.03%:1.18%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1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9.538%:22.647%:7.815%
10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9.341%:22.783%:7.867%
9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9.145%:22.923%:7.932%
8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8.978%:23.040%:7.982%
7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8.825%:23.150%:8.025%
6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8.672%:23.258%:8.070%
5月,移动:联通GSM网:联通CDMA网=68.530%:23.365%:8.105% 


08年展望:电信运营商重组、限制移动政策何时出台、TD能否引领中国3G建设


相关:


看图不说话:11月联通C网不足移动通信新增用户4%




今天漫游费上限下调专家组成员 阚凯力教授在“漫游费成本是零”到“取消漫游费是误解”后再次“详解漫游费听证方案”。他表示,方案一只降了每分钟2毛;方案二,预付费每分钟降4毛,后付费每分钟降2毛,取消被叫收费。


 


但为什么在漫游地拨打当地电话,后付费现资费只需每分钟6毛,而方案二不仅没减少,实际却涨到了每分钟7毛?即使专家组都认为方案二比方案一资费好,还有必要拿方案一出来吗?


 


对于消费者怨声载道的漫游资费,三个专家组花费半年时间,只拿出这么两个听证方案。消费者能接受吗?



 


另,阚凯力教授对现有方案中第三部分长途费的解释并不准确。长途费并不一定发生,例如在与本地电话通话时,大多不收长途费。而根据新方案则要收了。阚教授明确方案二是再方案一的基础上又下降了,方案一还有存在必要吗?为什么更便宜了,后付费用户在有时候费用还增加了呢(见《漫游费上限调整方案对比》、《漫游费上限听证两方案缺陷分析》)。


 


 


计算依据(来自阚凯力教授发言):


原资费=漫游地本地通话费+漫游建立费+长途费=每分钟4毛或6毛+每分钟2毛+每分钟7毛=每分钟1.3元到1.5元


降低部分:


(1)第二部分,每分钟2毛的漫游接入费取消(实际相当于将发改委、信产部原漫游费上限下降2毛)(方案一只调整了此项)


(2)第一部分,方案二每分钟4毛或6毛统一为每分钟4毛,取消预付费后付费差距(相当于预付费下降2毛,后付费不影响),不过单向收费,取消了4毛的被叫。


(3)第三部分,“对每6秒钟7分钱的国家上限标准通过平均通话时长以及各种测算,同时考虑到了主叫、被叫等各种因素,折合到每分钟3毛钱”,“方案二强制性的按照现行的IP电话实际上限标准执行”,两句话有冲突,还有部分原来就不计算长途费的。如果此话成立的话,那就是说方案二长途没降价,或者说一部分人多掏长途费补贴了其他人。


 


按此计算:


方案一只降了每分钟2毛;


方案二,预付费每分钟降4毛,后付费每分钟降2毛,取消被叫收费。


 


此外阚教授详解漫游费听证方案还有以下疑点:


 


1、为什么消费者和媒体对这个听证方案表示看不懂,听证会的发起方发改委、信产部不组织有关专家做官方的解释,而是由阚教授以个人身份出面?这明显不符合沟通的常识。


 


2、从去年五月到现在,连漫游费指什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出现了我们电信业内的说法,合理吗?现有资费体系,漫游时如何计费没有一个官方明确的说法,听任外界认为6毛或8毛每分钟的漫游费成本是零,为什么不加制止和说明?至少有几个名词解释也行啊!


 


3、“这一次这个方案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方案,而是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委托研究机构以和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方案,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是召集听证会、主持听证会,并在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来做出决策。”——这两个方案如果不认可这两个方案,为什么听证呢?不管谁提出的方案,有关部委听证就表示支持这两个方案。


 


4、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国家发改委的宏观研究院和北京邮电大学三个机构分别花费半年独立进行研究得出三个方案,值得吗?劳民伤财不说,又为什么半年内期待中的消费者只看到“漫游费成本是零”这样的报道,任凭舆论导向了错误的方向?


 


相关:


分析:取消漫游费消费者会满意吗? [原创 2008-01-16]


深入探讨漫游费


合理的漫游费结构分析


阚凯力:取消漫游费是误解


移动通讯漫游资费构成及下降障碍


希望漫游费上限下调政策春节前实施


2008-01-17

2008-01-14国资委与韩国SK集团软课题研究小组召开研究会议》,被媒体炒作后,2008-01-17国资委-SK课题研究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又登上了国资委的网站。


在电信重组传言日盛的时候,国资委先后两次两与SK洽谈的新闻作为“国资委要闻”放到了网站首页,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当批露。


14日第一次会议刊登后,该消息第一时间被多家财经证券网站收录(甚至早于综合门户),然后被媒体加以分析,最后发展到了《【成数不低】国资委与SK会议 市场指属联通重组先兆》。这还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警觉。


今天第二次会议刊登后几小时,不仅多家网站收录,而且象《联通两股东频频碰面 电信重组进程引发悬念》这样的分析就出现在了门户的科技频道。


应该看到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低成本快速传递的渠道,几大综合门户和财经网站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信息抓取、分析机制。这也对有关部委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改委、信产部漫游费调整听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见《分析:取消漫游费 消费者会满意吗?》),很可能是第一个说“漫游成本是零”的阚凯力教授都出来公开解释《阚凯力:取消漫游费是误解》,也没有见到来自有关部委的释疑。造成这种局面,与其有关漫游费的计费原则、成本等信息批露不及时有很大关系。


国资委报道与SK的课题研究,新闻中并没有实质内容,这实际也给了媒体、股民无限的分析机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四大运营商的股价。中纪委最近会议上《严禁官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内幕信息炒股》,各部委也应该严格禁止这种可能被股票炒作机构利用的官方新闻报道出现


希望今后能把握住尺度,该说什么,该怎么说。否则忽视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后果将非查国内严重(参见《互联网声音不容忽视》)。

2008-01-16



首先做一个简单说明(以后付费用户为例):


漫游时通话费=本地通话费(目前上限0.4元每分钟)+漫游接入费(目前上限0.2元每分钟)+可能发生的长途费(目前上限国内0.07元每6)


简单说,两种可能资费:


1、与漫游地本地电话通话,一般为前两项(上限0.6元每分钟),但如果主叫和被叫分属两个运营商,也可能会出现长途费(0.6元每分钟+国内长途0.07元每6秒),其原因是主叫电话并不知道你已漫游到该地,仍呼叫你原来的归属地,而你归属地公司又将电话通过长途线路送到了你漫游地的网络,因此主叫被叫都提供了长途服务。


2、与漫游地以外通话,资费上限为0.6元每分钟+国内长途0.07元每6秒。


 


漫游通信成本没人能算清楚。听证会上,大家习惯了“开通五号线后,每次乘坐北京地铁成本约3.25”,“每笔跨行查询的成本是1.2”,“每封本埠平信的邮寄成本是1.36”这样的成本计算,这里不说这样的成本计算有什么问题。与这些独家的公共服务不同,电信资费没办法这么计算,因为电信业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以上行业和规模有什么关系,各位读者也可以自己分析一下)。例如,移动电话本地主叫资费,如果对两家公司成本分别计算后,按中国移动盈利10%定价,中国联通可能会亏几百亿,而如果按中国联通盈利10%定价,可能中国移动的利润可能要超过50%。此外,通过通话时的线路占用计算出漫游成本接近于零,也不科学。另外,除了提供单一服务的公司,如地铁外,其他公司都有通过调整公摊成本分摊比例调整成本的可能。例如,“每笔跨行查询的成本是1.2”,有一个前提是把所有的银行终端和相关网络投资全部分摊到跨行查询上,实际本行查询、取款等业务所占的比例可能更大。


这在《电信业务零成本假说不成立》中,我已有了较详细说明。


 


现在业界大家纷纷要求取消漫游费,实际包括三种情况:


1、(阚凯力等专家)漫游接入成本极低,目前上限0.2元每分钟应取消


2、取消本地通话费(目前上限0.4元每分钟)+漫游接入费(目前上限0.2元每分钟),这是广大消费者希望的。


3、取消所有漫游时发生费用。


 


做竞争情报的,战争模拟是重要手段,这里就简单模拟一下各种方案可能结果:


1、仅取消0.2元每分钟的漫游接入费


这实际就是听证的方案一,结果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不满意,而运营商方面可以接受。


既然这样请专家们不要说漫游成本是零了,连阚凯力都改口了(阚凯力:取消漫游费是误解)。消费者协会、媒体和评论家们也换一个更策略的说法。


 


2、取消0.6元每分钟每分钟的“本地通话费+漫游接入费”


消费者不会满意,为什么还有长途费?是不是也是暴利?


移动运营商不会接受,如果那样,手机在漫游时呼叫本地电话,资费是零,这并不合理。且该资费已远低于本地电话之间呼叫时主叫资费。


固网运营商也不会接受,电话用户都被外地移动运营商的用户抢走了。


 


3、取消0.6元每分钟+国内长途0.07元每6秒。漫游时资费是零。


其结果必然导致本地资费是零,长途资费是零,看来只有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这个方案运营商不会接受,消费者呢?没有服务、没有升级的网络也很快被消费者淘汰了。


 


几种取消都不可能实施,那现在漫游时的资费合理吗?不合理。能下降的地方在哪里呢?


10.2元每分钟的漫游接入费取消,即使没什么成本,就取消吧。


20.4元每分钟已经远高于0.2元每分钟左右的本地实际通话费,降低吧。


3、漫游时被叫大多时候只能接受在基本费用后附加的国内长途0.07元每6秒,不合理,降低吧,被叫资费应该大大低于主叫,欧盟漫游资费都这样,我们也该学学吧。


4、漫游时主叫国内其他城市可以打IP电话,但能否打折?


 


现在分析两个听证方案。两个方案都取消了0.2元每分钟的漫游接入费,做到了第一条,而方案一,后三个都没有做到。听证方案二通过套餐降低了1234,不过看不到究竟降低在哪里。甚至出现了“主叫漫游地当地电话”涨价的现象,也不合理(详细分析见《漫游费上限听证两方案缺陷分析[原创 1/14/2008])。


 


个人建议合理的漫游资费上限构成


1、漫游时主叫漫游地本地电话上限


2、漫游时主叫漫游地以外其他国内城市电话上限


3、漫游时主叫国际电话=漫游时主叫漫游地本地电话+国际资费(这个不制定也行,但需要说明一下)


4、漫游时接听电话时资费上限


同时,希望移动通信本地通话上限、长途通话费上限也尽快下调吧。不要搞什么听证会了,就和我去年说的一样,听证会最大的效果就是拖延了资费下降,对各方(包括运营商)都没有什么好处。


 


造成此次漫游费上限下调听证非常被动的原因


1、资费上限下调应该尽早实施,消费者调查、听证除了拖延时间外,只会导致不利的舆论不断增加,增加听证的难度;


2、听证、调查前必须尽早公布听证领域的基本情况,例如此次漫游费听证、调查都未能向消费者说明其实际在漫游时支付费用的构成;


3、官方机构和媒体必须尽早对错误舆论进行变化,例如“漫游成本是零”应尽早在权威媒体,通过官方渠道辟谣,否则将面对“必须取消”而又不能取消的尴尬局面。


 


想了解更多漫游费的知识请到我的以下博文:



漫游费上限调整方案对比 仅取消漫游费是不够的


深入探讨漫游费


合理的漫游费结构分析


阚凯力:取消漫游费是误解


移动通讯漫游资费构成及下降障碍


希望漫游费上限下调政策春节前实施


2008-01-15

近期分拆联通传言愈传愈烈,甚至连分拆后谁是一把手都明确了,当然也有传先调整领导再重组的。联通两大股东国资委与SK研究软课题,也被理解为很可能是讨论重组相关事宜。


首先声明,我虽然认为中国电信业重组核心是壮大联通双网并且同意分拆联通后分别与电信、网通合并也是壮大双网的一种方式。也认为监管缺失导致电信市场竞争失控,而且决策越迟电信运营格局优化成本越高,目前已经到了必须尽快采取措施的时候。但我仍认为,在奥运前重组的决策时间窗只到三月底,通过决策的可能性较小。


不断有人问我,各种重组方案的可能性怎样,应该如何操作,甚至也有直接问我,我认为最好的重组方案是什么,这可能比什么样的漫游资费最合适更难回答(虽然这对我来说,也比《漫游费上限听证两方案缺陷分析》要难很多)。 


联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了,一点新意也没有,常小兵、尚冰都称要统筹两网发展,不能忽视任何一张,电信、网通年度会议召开后,我认为政策不明影响运营商年度规划,对中移动有利,中移动的年度会议也证明其在积极部署以扩大领先优势


但目前并没有看到,分拆联通存在的问题(联通一个网也不想放弃,双网许多资源共用)被解决的迹象。可以想象即使必须放弃一个网,联通也会提前调整资源,以对自己有利。


现在肯定需要尽快明确联通双网的解决办法,不知道国资委和SK谈了没有,融合有融合的做法,分拆有分拆的做法,但前提是必须尽快确定是否分拆。


如果不拆分联通,就应该尽快向固网运营商发放移动牌照。


而如果拆分呢?所传的新重组方案同时调整领导班子和资产调整,并不利于C网做大,可能先剥离双网,再分别与电信、网通合并更好,领导人调整也应该选择合适时机进行。而剥离双网最好的负责人当然是联通现任的负责人。 


双网分离后,不外乎四种结果:


1、联通GSM+网通 明显好于 联通CDMA+电信,那该分拆负责人负责后者;


2、联通GSM+网通 明显弱于 联通CDMA+电信,那他分拆负责人负责前者;


3、如果分拆得好,他去当那个负责运营业务的信产部副部长或部长也好;


4、如果分拆得各方都不满意,那他的前途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当然这种可能性几乎不会出现。


这实际与几人分粥(今天是腊八,要喝腊八粥,粥少了不好分,想一下这个寓言)、两人分饼(负责分配的人后拿)类似。同时这也将更公平,将重组对各运营商业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也可将对各运营商股票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目前股市已经严重透支了电信重组题材)。


有人说这影响到了副部长的调整,其实这并没关系,在行政级别上,副部长和运营商一把手本来就同级,同时,三月的两会并不一定需要确定信产部部长的人选,信产部部长由国务院任命,副部长由部长提名后国务院任命,都不需要人大代表选举。王建宙出生于194812月,年底退休也行。总之,并不一定现在就决定王建宙退休,其他领导人轮岗。


最后再次重申,此文前提是“如果拆分联通”,是否拆分,如何拆分,我不知道。


(此文纯属戏谈,切莫对号入座,不得在任何场合引用) 

一般行业网站或其他网站与综合门户进行频道合作,一般都是频道外包,代为提供频道内容,同时广告收入分成。不过近两年出现了一股收购热。例如搜房收购了中华网、网易的房地产频道,最近联众又收购TOM游戏频道。与频道外包不同,称作“收购”是因为合作者需同时接收门户的频道相关资产。


门户网站借助自己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跨领域内容推广能力,但并不一定每一个频道都有能力自己做,因此需要找合作伙伴外包,而在运作一段时间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团队和一定的影响力,只是由于收入不像那些明星领域和门户的其他频道,因此成为了综合门户的“鸡肋”,这是选择“出卖”,至少暂时是一个较优的方案。而收购者拥有深度行业资源或行业推广经验,可以通过综合门户频道实现更大的价值。因此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除资源易手外,频道收购大致演变为内容外包和频道链接两种模式,内容外包仍作为门户网站的频道出现,而频道链接更近一步,直接从门户网站的频道导航条指向了合作者网站。合作网站更愿意选择后一种,但综合门户并不一定愿意。


综合门户将部分频道外包或出售,可集中精力做擅长的业务,且仍可获得一定收入,而合作者也借机获得发展的新平台,暂时实现了共赢,但合作者高投入后能否在短暂时间内获得满意的回报,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而出于利益的原因,合作只能是短暂的,网易年初退出了与谷歌的合作推出了自己研发的搜索引擎有道,MSN多个频道的合作者已经更换,就是一个例子。


将综合门户频道外包或出售,更应该赢得雅虎中国、TOM在线、中华网这样更熟悉国际资本运作而在综合门户领域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关注,MSN中文网借频道外包也取得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不过遗憾的是,它们或没有采取这种策略,或频道已大幅贬值后才开始“出卖”,总觉得和“八一男子足球队错过转会期后才宣布取消,球员大幅贬值”有点类似。


门户网站外包、不外包,出卖不出卖,行业网站是否合作,是否购买,并不是简单能说清楚。这里只是提供一些竞争情报的正面、负面标杆,希望有关网站借鉴。


相关:


互联网视频监管需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原创 2008-01-11]


互联网声音不容忽视 [原创 2008-01-04]

2008-01-14

上周五,两个漫游费上限下调方案公布,我在《漫游费上限调整方案对比》中对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大多数时候第二个方案对消费者满意。

不出意料的是,两个方案都未能让消费者满意。我在去年五月发改委、信产部联合推出漫游费上限下调阶段性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表示,用户调研对资费下调并不合理,事实上听证会可能更不合理,目前降价被听证代表认可的方案只有类似北京公交IC卡打折这样的少数几个,最终能通过的原因是政府大幅折价后由财政买单,这样消费者和服务商实际都是胜利者,手机资费肯定不具备这个特点。事实上,目前连消协、部分消费者代表都没搞清楚,听证结果得出的漫游费上限并不等于实际的漫游费,实际上各地运营商都会有各种套餐促销,例如已经实施的1259310193和商旅套餐,许多已经低于两个方案。


其次,电信资费上限实际早已不合理,事实上,不仅是漫游费,本地通话费、国内IP资费、长途资费都不合理。这次听证方案的第一个方案只取消了漫游附加,漫游时高资费并没有改变,这也是运营商和专家都认为漫游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因。而第二个方案虽然漫游费上限已经降到了极限,甚至出现了不合理,但仍不能令消费者满意。例如, 




漫游主叫7毛每分钟=本地主叫(后付费)4毛每分钟+IP长途3毛每分钟


漫游主叫7毛每分钟与本地长途7分每6秒相近


漫游被叫3毛每分钟=IP长途3毛每分钟


 这还未考虑预付费本地主叫上限的6毛每分钟。如果听证方案再降低,必然会出现价格倒挂,例如漫游地本地手机长途低于漫游手机主叫等不合理情况。


不过即使如此,第二个方案仍有明显不合理之处,例如后付费用户执行第二套方案后,漫游地主叫7毛每分钟,如果是呼叫漫游地用户,其资费明显高于方案一的4毛每分钟,也高于现有资费上限。方案二为了简化,将漫游地本地和长途混在一起,明显不合理,实际也限制了漫游电话在漫游地的主叫,对运营商也不合理。


同时统一成主叫7毛每分钟,并未考虑拨打国际电话或国际IP电话时的资费。


 


第三,漫游时资费的构成一直以来实际很少有人能说明白,甚至包括运营商内部的许多人员。这实际包括运营商和主管部门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例如,直到两个听证方案公布后,还有大量的消费者,甚至包括“专家”要求取消漫游费,我不知道是不是希望漫游时就不花钱?如果那样本地、长途资费都应该为零,这至少目前不可能。


 


想了解更多漫游费的知识请到我的以下博文:



漫游费上限调整方案对比 仅取消漫游费是不够的


深入探讨漫游费


合理的漫游费结构分析


阚凯力:取消漫游费是误解


移动通讯漫游资费构成及下降障碍


希望漫游费上限下调政策春节前实施


 


部分观点:


1、漫游费上限应全部下调,不应该有涨有跌。


2、漫游时计费规则应该清晰简单,例如,漫游时主叫分为,拨打漫游地电话,拨打非漫游地国内电话,拨打国际IP(或国际电话)三类,被叫只有一类,漫游时接听电话。


3、漫游时长途通话应在漫游主叫中显示出资费差异,但差异应低于IP资费的3毛每分钟。


4、漫游通话时运营商成本并不是零。


5、听证的只是漫游费上限,实际运营商提供的资费会根据市场情况向下调整。


6、漫游费、本地通话费、长途资费上限都有显著下调空间,应尽快陆续下调。


7、运营商部分套餐资费应“普惠”,例如“加拨 12593,建议直接向所有用户降低资费,这样资费结构更清晰,套餐更简洁。

2008-01-11


据悉,提交给漫游费听证会的方案确定,有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取消现行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高出本地通话标准资费的每分钟0.2元。国内漫游通话费实行主被叫按同一标准收费。不占用国内长途电路的,后付费用户上限标准每分钟0.4元,预付费用户每分钟0.6元;占用国内长途电路的,另外加收国内长途通话费,每6秒0.07元。


方案二:取消现行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高出本地通话标准资费的每分钟0.2元。不区分是否占用长途电路,不区分后付费和预付费用户,国内漫游通话费实行主被叫差别收费。主叫上限标准为每分钟0.7元,被叫上限标准为每分钟0.3元。占用国内长途电路不再另行加收国内长途通话费。


有趣的是,两个方案都将“取消现行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高出本地通话标准资费的每分钟0.2元”作为第一句话,这明显是为了应付那些要求取消漫游费的舆论的,事实上,但取消这个意义并不大。


仅取消每分钟0.2元后的结果就是方案一,这表面上符合北京市消协以及各大小媒体的舆论压力,实际大多数时候,总体资费并不低。尤其是后付费用户漫游时被叫资费很可能是“每分钟0.6元+每6秒0.07元”,与原资费相比,仅下降了每分钟0.2元。在深入探讨漫游费中我提到了如果仅取消每分钟0.2元的漫游附加实际运营商是很愿意接受的


事实上,方案二总体资费大多数时候更低。被叫上限标准为每分钟0.3元,远低于原来的至少每分钟0.6元,最多每分钟1.5元。而主叫呼叫漫游地时,如果执行上限标准,仅预付费用户资费比现在资费高每分钟0.1元,其他时候都低。被叫明显低于主叫,也非常合理。


可能,现在那么说“取消漫游费”的要傻眼了(当然有人可能也会说这是他们的胜利,就让它们胜利一回吧)。下面对后付费用户两个方案进行比较(由于方案二,后付费和预付费相同,实际预付费用户将明显优惠)。以便消费者和听证代表比较。


预付费用户两个听证方案受益对比













































拨叫类型  原漫游资费  方案一 方案二 资费低方案
主叫漫游地当地  0.6 元 / 分钟  0.4 元 / 分钟 0.7 元 / 分钟 方案一
直拨国内长途  0.6 元 / 分钟 +0.07元/6秒 0.4 元 / 分钟 + 0.07元/6秒  0.7元 / 分钟 大多时候,方案二
拨国内长IP途   0.9元 / 分钟  0.7 元 / 分钟  0.7元 / 分钟。不需拨IP了。 相同
做被叫接听漫游地当地  0.6 元 / 分钟  0.4 元 / 分钟  0.3 元 / 分钟 方案二
做被叫接听漫游地以外电话  0.6 元 / 分钟 +  0.07元/6秒 0.4 元 / 分钟 + 0.07元/6秒  0.3 元 / 分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运营商能支持这两个方案,实际目前的平均漫游费水平并不高,相信即使下降到这个资费水平,由于会刺激话务量增加,对运营商的盈利影响也不大。


 


相关:


深入探讨漫游费


合理的漫游费结构分析


阚凯力:取消漫游费是误解


移动通讯漫游资费构成及下降障碍


希望漫游费上限下调政策春节前实施


『消息』10日传一高层会议确定电信重组方案,铁通并入移动,信产部副部长奚国华入主,联通CDMA并入电信,一把手张春江,网通并入联通,常小兵负责。王晓初去信产部;王建宙退休。预计月底正式公布。


 


『点评』重组越早越好是我一直未变的看法,现在又有消息传来,希望其是真的。


 此次传言明确了现有四大运营商高层的去向,王建宙退休,王晓初去信产部,此外,目前高官中有主持运营商工作经历的三位奚国华、常小兵、张春江分别担任新的三大运营商一把手,也基本合理。同时移动获得TD牌照也基本明朗。


但从股市看,对中移动的变化并不看好,移动成为四大运营商中唯一股价下跌者。从股市的态度看,受消息刺激,联通在沪、港都高涨,不知是不是又一波炒作。


 


但此方案也有不足。除分拆联通仍需要时间和技巧外,一个明显的缺点是C网前途不容乐观,新电信同时面临网络接收及公司领导调整两大变动,在移动人才缺乏、网络覆盖质量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融合,并利用3G领先形成竞争力,仍很难与新移动、新联通竞争。


 


可能更好的方案是即使方案不变,推迟“王建宙退休”或“王晓初去信产部”,先将联通C网移动电信,再随着融合进展调整高官,这样过渡会平滑得多,而且更有利于联通双网的分割、转交及CDMA快速形成竞争力。


 


即使这样,仍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否则中移动一家独大局面很难扭转。


 


相关:


中国移动年度会议积极部署扩大领先


中国电信业重组核心是壮大联通双网


监管缺失导致电信市场竞争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