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电信运营商相继公布了截止2010年1月末用户发展情况。
中国移动:1月净增用户5,115千户,截至1月末总用户数达到527,398千户。本公司本月使用3G网络服务的G3客戶数为389.8万户(12月为340.8万户)。
中国联通:2G业务1月净增80.9万户,月末达到14,565.4万户,3G业务1月净增85.3万户(其中上网卡3.05万),月末达到359.5万户。本地电话本月净增(30.0)万户,月末达到10,252.2万户,宽带用户本月净增96.5万户,月末达到3,951.5万户。
中国电信:移动电话用户1月增加3.05百万户,月末达到59.14百万户,本地电话1月减少1.90百万户,月末缩水至186.66百万户。宽带用户数1月增加0.79万户,达到54.25百万户。
整体数据乏味,基本都在意料之中。
1. 联通3G新增用户还是比2G多一点。
2. 移动还是用一个拗口的方式说3G,“本公司本月使用3G网络服务的G3客戶数”,1月比去年12月多了49万户,我真不知道,这究竟代表多少用户,我也不知道,上月成为TD固话的我是否被计算在内。
3. 1月新增移动用户:移动:电信:联通=52%:31%:17%,三家都属正常发挥。
这使得我可利用每月跟踪三大运营商数据说点更有意思的内容,那就是:月报数据公布,三大运营商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媒体态度。
1. 三种格式:
中国移动:网页版,每月单独一页,可方便查阅过去月份的情况。
中国电信:网页版,并支持Excel文件下载,可方便查阅和下载过去月份的情况,方便读者从各个角度对比。
中国联通:PDF版,每月单独一个文件,查阅过去月份情况很不方便。
2. 三个计数方式:
中国移动:千户为单位,不保留小数。
中国联通:万户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中国电信:百万户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实际上,移动和联通精确到千位,电信精确到万位。
3. 3G用户3种表述:
中国联通:最直接,2G用户多少,3G用户多少。
中国移动:“本公司本月使用3G网络服务的G3客戶数”,可不管读者理解不理解。
中国电信:不公布3G用户数。
4. 对读者理解能力的理解:
中国电信:尽最大可能说明白,表格中“*”、“#”标注清楚明了。
中国移动:该清楚的清楚,不想说明白的就不说明白。
中国联通:我说我的,你听你的。
5. 发布形式:
中国联通:上市公司PDF格式公告,所有董事,包括吴敬琏等独立非执行董事,都露了一面。
中国移动:上市公司网站首页及“最近更新”链接到“营运数据-客户数字”页面。
中国电信:首页最新更新及KPI窗口链接到KPI页面。
简评:
1. 可见文化差异。
2. 可见互联互通有多难。
3. 可见09年3G宣传问题不少是各有各的原因的。
4. 可见各有各的小算盘。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委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的,《中 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正式发布了。
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
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 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
也就是说,超过4千万的青少年属于网瘾群体或有网瘾倾向。真这么可 怕吗?细看报告内容:
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其次为24-29岁的网瘾比例(14.6%)以及13-17岁的网瘾比例(14.3%)。
原来18-29岁是这4千多万的网瘾患 者或有网瘾倾向者的主体!
再找找,报告全文都未能发现报告对网瘾的明确定义,只可以看到网瘾治疗机构对网瘾缺乏统一认识、全球对网瘾没有统一认识的内容。作为统计分析报告,连调查对象基本定义都没有,对其特征没有明确的描述,其调查很难说有可信度。
从报告的内容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 论:可能北京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和IT公司一多半的员工都是网瘾患者或有网瘾倾向者,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也包括这个项目调查组至少部分成员。
权威的官方主管部门——卫生部去年11月《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示,“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 能的损害。”
而报告最为雷人的是“四、对网瘾治疗机构的建议——加强研究和师资力量”,花大量篇幅去宣传网瘾治疗机构对网瘾的判定、治疗的措施和治疗的效果,却只用很小的篇幅提出了四点建议:
1、网瘾治疗机构应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网瘾治疗机构需要花大力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3、网瘾治疗机构要加强与心理、教育、医疗等科研院所机构相互合作
4、加强网瘾治疗行业管理和行业内的经验分享交流
强化社会责任感、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与相关领域合作,加强行业内经验分享,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我同样可以将这四条建议回馈给“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
请“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强化社会责任感、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与相关领域合作,加强行业内经验分享。
这句似乎出自大学新生的观点(因为其缺乏最起码的对社会的认识,连最起码的因果关系、行为主体都没有搞清楚):
如果再细看看调查样 本和研究数据,更是问题百出。这就难怪有人质疑,该报告是为网瘾治疗机构背书呢。
不多说了,请大家看看我2006年写的一篇博文吧:《百花齐放的调查 花样百出的结论》。那时的调查还有“谱”。怎么现在的调查,连 “谱”都不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