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联通3G推B套餐不如积木式计费简明易懂》,引来了联通员工的一片异议,其实细看我博文就会发现,整体上,我还是看好联通此次调整的。至于A/B双套餐模式好,还是积木式套餐好,本来就没有定论,我的建议是积木式套餐,我认为,积木式套餐更有灵活性,更有利于3G这样业务种类多样化的服务所需。
我一直想说的是,联通此次资费调整更像是将其到工信部的备案文件公布出来,宣传有明显的问题。原博文的评价是:
详细地说明了原套餐、新套餐,简要说明了套餐变化情况,过大的信息量,反倒降低了可读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传播效果。
其实这个套餐有多个新闻点,完全可以陆续释放,不断提升联通3G品牌的价值。至少新闻点有:
1. 推出语音套餐,更有利于电话业务较多的用户采用;
2. 可视电话资费下降;
3. iPhone合约调整,降低套餐门槛;
4. 无线上网卡首月计费规则调整;
5. 新入网用户预存1200元免费赠送无线上网卡硬件和USIM卡;
6. 推出36元预付费套餐。
总共至少6个新闻点,中国联通完全可以分3-4次陆续释放,有的则早该调整,例如“无线上网卡首月计费规则调整”,有的并不适合以运营商——中国联通的名义发布,而应该以联通华盛的名义,例如“iPhone合约调整”,有的应该是有规划的阶段重点调整,例如在原以数据业务为主的3G套餐基础上,增加了数据业务套餐,这种调整应该有全方位的短促相配合,有的应该根据实施进度推出,例如,“推出36元预付费套餐”。
可能有的联通员工又要评论了,甚至辩解了,欢迎各种形式的批评建议,希望联通也能像我一样。哈哈。我可是联通的老用户了。
另1:马上517(世界电信日)了,央视5月8日焦点访谈节目,又一次对准了手机内置软件吸费问题,其实大多数内容和品牌在315晚会已经曝光,内容也并没有新意,其实内置吸费软件主要体现在山寨手机(包括低端组装机和仿国际名牌终端)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水货机,并不像媒体说的那样,将苗头指向了国产手机,如果此次炒作后,国产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整体下滑,不知道央视等媒体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今天,联想的乐Phone要正式发布了(参见《从O1到乐Phone,联想反客为主 》),希望央视的报道,不要对这款产品有什么影响。
另2:工信部电管[2010]4号文下发了《移动电话机定制管理规定》(参见《《手机定制管理规定》加速传统SP死亡》),要加强运营商定制终端的管理(而这本身做得已经很好),而不是山寨机,现在问题再次被曝光。
另3:有人问我,严打内置吸费软件的后果,我说“加速了传统SP的死亡”,推动了3G应用程序商店模式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3G的发展。
最近先后写了几篇与绩效考核相关的文章:
2010-04-24《移动labs第二届博客嘉年华随笔》最后写了这么一段:
王建宙总裁说要找互联网疯子,其实各地移动公司已有不少,他们或者被层级的管理体制,或者被严格的KPI考核束缚了手脚,移动labs应该打破这种限制,成为普通员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的场所,提供草根发表建议、参与决策的机会,移动labs定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向相关机构或有决策权的人汇报,而“无限论坛”(The Infinity Forum)应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研究院外一线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无限论坛”可以办到全国各地去,可以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各种事前、事中、事后的参与。
后有网友这样的评价:
严格中KPI管理,又一中国公司对西方管理囫囵吞枣的产物。杯具啊,杯具又岂止在移动行业
kpi制度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绊脚石!啥时搬掉?过去做过移动的服务商,体会可谓是切肤的
2010-05-03《绩效考核切忌单纯“成败定英雄”》有这么一段:
正因为崇尚单纯的“成败定英雄”,因此当定出GDP增长超过8%的目标后,除特殊情况外,不超过8%的省没有。2009年如此,2010年也如此。企业也如此,什么指标列入了KPI考核,如果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到负责人的职位和收入,几乎肯定能够完成,至于是否为了完成这些KPI考核指标,牺牲了其他指标,牺牲了下属员工的利益,甚至牺牲了公司的未来,这反倒不是怎么令人关心了。
有人说了,你不能空口说啊,有例子吗?例子当然有,还不少呢。不信看《第一财经日报》马晓芳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业务正式上市 “三年不赚钱”能否培养手机阅读市场?》中的这么几段话:
“手机阅读这个业务推出之后,我们的计划是三年不赚钱。”浙江移动总经理钟天华表示,目前主要是积累用户和培养用户习惯,只要用户规模上来,未来这个商业模式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为了加速新业务的成熟,中国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流量免费”这种“杀手级”的推广方式。这既让中国移动与其他运营商相比保持了合作条件的优越性又让中国移动保持了对产业链的主导。这一次得到中国移动强势推广的业务正是手机阅读。
中国移动还将手机阅读业务列为了全国24个省份的KPI业绩考核内容,手机阅读将成为各省公司重点推广的业务之一,之前能有这个“殊荣”的只有飞信、139邮箱等,而到现在为止,飞信和139邮箱的用户都达到了数千万级别。
手机阅读业务纳入了全国24个省份的KPI业绩考核内容,免流量费,计划三年不赚钱。换一种说法就是:
“付出流量成本”、“三年内未规划挣钱”,确保手机阅读业务KPI考核的顺利达标,也就是确保手机阅读业务“快速”发展。
这个目标能达成吗?当然没问题。因为列入了KPI,完不成会影响责任人的“钱袋子”。为完成KPI考核,各地方责任人还可以给予更多的资金或其他资源支持。
这种简单考核激励的做法,在短期内会对用户及业务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会带来业务相关产业链表面的繁荣,但从长期看,必须学习科学发展观,尊重业务发展规律,推动整个产业链形成具备自己造血功能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否则用户来得容易走得也快,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月1日,《中国联通推出新的3G资费政策》,一直在关注三大运营商3G资费变化,这次没写什么,也不断有人问,这次联通资费调整得如何?
此次联通3G资费调整主要包括:
1. 66-186元五档套餐资费推出B套餐,与A套餐相比,B套餐包国内语音时长明显增加,包国内流量则有所减少,B套餐更有利于吸引语音需求较多的2G用户向3G转移。
2. 套餐包外可视电话资费,由每分钟0.90元调整为每分钟0.60元。降价有利于普及。
3. 3G iPhone套餐增加96元套餐,3G iPhone 24个月合约计划降低约1千元。
4. 新增36元预付费数据套餐,36元包150MB,不包其他,套餐外国内语音拨打资费略高于后付费套餐。降低进入门槛,便于用户选择。但需注意“36元数据套餐5月起各省陆续推出”。虽然资费相同,但实施时间出现了差异,资费不再硬性全国统一,增加了灵活性。
月费(元)
包国内流量
接听免费范围
国内语音拨打
国内可视电话拨打
超出流量
赠送增值业务
其他
36
150MB
全国(含可视电话)
0.30元/分钟
0.60元/分钟
0.0003元/kB
手机邮箱\来电显示
执行标准资费
5. 新入网用户预存1200元免费赠送无线上网卡硬件和USIM卡。与各地电信取消(或减少)赠送无线上网卡和USIM卡不同,联通对高预存用户提供了终端补贴,意在吸引中高端用户。
6. 调整无线上网卡首月计费规则。初始时按套餐超出流量的资费0.10元/MB计,而不是按标准资费,达到800MB后自动启动套餐自动升级。显著降低了无线上网卡首月资费。这是为上次资费调整补课(参见我的博文《联通3G商用套餐优化效果全面评价》)。
总评:
从整体看,优点有:
1. 联通在对消费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资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降低了门槛,增加了灵活性。尤其是36元数据套餐的推出,明显降低了用户门槛。
2. 部分原有资费缺陷得以弥补,资费结构进一步合理。
3. 3G iPhone 资费降低门槛,终端降低价格,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
4. B套餐推出,有利于推动2G用户向3G转移。
主要问题:
1. 资费体系过于复杂,尤其是引入B套餐后,明显增加了计费的复杂程度。已有多位网友在我博客中回复建议采用原联通156促销时推出的“积木式套餐”(这也是我曾提出的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业务包,获得更多的语音时长或数据流量。
2. 引入A套餐、B套餐概念,用户很难直接与套餐特点联系在一起,不够直观。
其他:
联通的新闻稿《中国联通“五一”推出新的3G资费政策》更像是文件,而不像宣传稿。详细地说明了原套餐、新套餐,简要说明了套餐变化情况,过大的信息量,反倒降低了可读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传播效果。
安达信倒掉是该国咨询行业幸事
——我关于赛迪顾问造假的几点看法
(转摘)赛迪顾问称无造假今复牌。赛迪顾问指,至今他们未收到中国证监会对该公司的质疑,以及正式立项调查的通知和讯息,并指文章内关于公司研究内容、服务模式及服务客户等相关内容之引述和评价与事实严重不符。
媒体说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我认为这不可能。首先,如果造假涉及100公司,只能说明管理机关——证监会无能。其次,在媒体所列的那些公司名单中,并不是所有的都需要靠造假才能上市。第三,什么样的公司都敢造假,胆子也太大了。(当然,我也没有说,赛迪顾问没有造假。我没评判权,有评判权的不评判)
假作真时真亦假,有的研究本身就是在证明假的是真的,真的是假的,其中既包括咨询公司做的,也包括大学院校或政府背景的咨询结构做的。做竞争情报多年了,大半精力都放在了真假辨别上,这可能是中国的独特现象之一吧。
如果哪天国内的咨询公司能像安达信那样,由于自己不公正行为被曝光,导致公司品牌不被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公司倒闭。中国的咨询业与现在相比,就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赛迪顾问造假有多严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反应一个咨询业现状。目前国内的信息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整体都生存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卖假报告的比卖真报告的吃香,卖给市场部门的比卖给决策部门的挣钱,按客户意见写的报告,比独立第三方报告容易通过。IT领域咨询尤为如此
4月30日下午,应邀在赛迪传媒一个内部论坛上讲《三网融合政策趋势》,讲座和写博有明显的区别,讲座是内部的,博客是公开的,讲座是全面的,博文是局部的,讲座是宏观的,博文更多是微观的,因此,虽然听众们最初是冲着我关于三网融合的那些博文来的,可讲得完全不一样,结果是讲座中大部分东西并不适合公开发表。
5.1假期期间仔细学习了《杨培芳:通信管制政策应该到位而不越位》、《侯自强:三网融合后需要有一个发展规划》,两位专家分别提到:
“中央政府的管制能力严重缺失,建议按照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尽快组建国家信息通信委员会(SCC),从根本上解决三网融合问题,迎接新型信息服务业更大范围融合、共享时代的到来。”(杨培芳)
“遗憾的是这个文件(《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发文和收文单位都没有广电总局。真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这可能是下一届政府的事。看来现在还需要发改委牵头制订一个统一的长期的宽带发展规划!”(侯自强)
这正好是我在赛迪传媒讲座中政策分析的切入点之一。我的观点是:
如果现有的监管体制不改变,到三网融合第一阶段结束(2012年底)前,三网融合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在2012年底前,组建独立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的国家信息通信委员会,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因是:
1. 三网融合第一阶段的截止期之所以定在“2012年底”,就是将三网融合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跨越时间定在了政府换届的时候。这两者的时间本来就是切合的。
2. 实际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中说得很明白,“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试点的是“双向进入”,而不是“三网融合”,同时“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3. 三网融合第一阶段只定义为试点阶段,有影响的只是试点城市的选择、允许试点业务的选择以及对达成妥协的试点城市以外的试点工作的约束。
4. 2012年底前,无论是广电,还是电信,三网融合都不是重点。广电忙着自身整合,电信运营商忙着3G。
5. 即使第一阶段哪方想更快推进三网融合,都会受到对方的制约。广电的武器是牌照、政策、媒体,电信运营商的牌照是有线、无线宽带网络的高投入、回报周期长。
6. 在第一阶段,更为开放、更欢迎合作的互联网公司将成为广电、电信两强相争被殃及的“池鱼”,如何“明哲保身”是个问题。
附: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
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